共榮併進—農復會與臺灣農業的發展
No.116 發刊日:106年2月16日
檔案樂活情報 FB twitter plurk Google Bookmarks 共榮並進—農復會與臺灣農業的發展

檔案瑰寶-共榮併進—農復會與臺灣農業的發展

共榮併進—農復會與臺灣農業的發展

農為國本—臺灣農業檔案特展一隅
農為國本—臺灣農業檔案特展一隅
聽檔案.說故事
            (連至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民國40年代到60年代,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復會)對於臺灣農業的復興與發展,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農復會輔導公私農業單位改良作物與豬隻品種、協助蓋穀倉與鋪設曬穀場,以及辦雜誌、拍電影來宣導農業,如水一般滲透融入臺灣人民的日常生活,影響至極。接著,就讓我們在國家檔案的帶領下,一同瞭解農復會對臺灣的貢獻。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協同研究員 陳怡行

 

民國(以下同)37年10月1日,農復會成立於南京,亦稱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簡稱JCRR),乃中美聯合成立的組織,故同時擁有中、英兩個名稱。因為農復會的經費源自美援,決策以美方為主(註1),在54年美援結束之前,農復會任職員工所領薪資是美金而非新臺幣!

農復會以委員會的形式運作,設有5個委員,包括3名華籍人員及2名美方人士,分別由中、美政府各自任命,首任主委為蔣夢麟先生。日後,中央政府農業主管部門以委員會的模式運作,實奠基於此。38年9月,農復會遷至臺北,座落於美國駐華共同安全分署大樓(今臺北市重慶南路與寶慶路交叉口,總統府左前方,即國家發展委員會現址)。自40年至54年,農復會撥用的經費共計10,629,550美元,占美援總額的0.71%(註2)。

在美援時期,各單位送交農復會的計畫,及農復會提出執行的策略,其審核權限主要在美方。美援結束後,經費來源改由中美經濟社會發展基金(簡稱中美基金)支出,農復會的主導權轉由政府掌握。換言之,自54年開始,農復會由政府外部的農業建議及研究機構,逐漸轉為政府農業部門主管單位。68年中美斷交,美方召回兩位美籍委員及其他員工,臺灣保留農復會架構並改組為農業發展委員會(簡稱農發會),作為中央主管農業部會(圖1)。73年7月20日,為統一事權,再將原設於經濟部的農業局(圖2)與農發會合併,改組成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 (圖3)。

圖1
圖1 由農復會改組為農發會暨資金來源為中美基金
檔號:0073/251.13/1
案名:加速農村建設貸款
來源機關:合作金庫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2
圖2 經濟部農業局71年風災貸款
檔號:0071/251.2/1
案名:社團放款
來源機關:合作金庫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3
圖3 由農發會改組為農委會暨資金來源為中美基金
檔號:0073/251.13/1
案名:加速農村建設貸款
來源機關:合作金庫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農復會遷至臺灣後,首要挑戰是糧食增產,其可分為農、漁、牧三方面。農業增產大致有兩種方式,一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一是擴展種植面積;就前者而言,農復會除了協助推廣優良種子並進行品種改良之外,亦調撥供應化學肥料及撥款補助農家修建堆肥室,數量高達一萬五千所。在擴展種植面積方面,農復會在臺北三芝、陽明山及南投東埔、霧社等山地種植高冷蔬菜,產季在7-10月,補充平地蔬菜所不足的需求量。至於中橫開闢時期,農復會為供應修路工人蔬菜需求,輔導原住民在梨山栽植高冷蔬菜,此即著名梨山高麗菜的由來(圖4、圖5)。

在畜牧業的增產方面,農復會注重豬隻品種的改良,著力於引進外國豬隻與本土豬隻進行雜交,以獲得長得快且繁殖力佳的新品種;並透過補助畜產試驗所,在全臺設置5個工作站,從事豬隻人工授精(圖6)。40年代的臺灣交通並不方便,偏遠農村常無法即時配種,為解決此一難題,農復會開發出「飛鴿傳精」!訓練信鴿在距離50公里以內的範圍,於一日之際往返於授精中心與授精站,即時傳遞畜種。

圖4
圖4 梨山高山農場開墾初期景象
檔號:0056/0060/1
案名:梨山開墾照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5
圖5 梨山高山農場的高麗菜
檔號:0055/0013/1
案名:高麗菜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6
圖6 畜產專家為豬隻進行人工授精
檔號:0041/0021/1
案名:種豬人工授精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協助漁業增產方面,可概分為二方面,一是朝向海洋發展,撈捕魚鮮。農復會每年編列預算,透過低利貸款,協助漁民購買船用引擎及合成纖維漁網。其次,養殖漁業則推廣在稻田養殖吳郭魚,雖成效不彰,卻引發部分農民養魚的興趣,將田地闢建成魚塭,轉而從事養殖漁業(圖7)。

農復會不僅針對臺灣農業的需求深入研究,其輔導形式也切合需求並富於變化。張訓舜曾任農復會委員,提到農民稻穀常因下雨而無法曬乾,當時若使用稻穀烘乾機則成本過高,農民也須具備豐富的機械知識,最簡單的方法是以水泥曬場來解決困難。農復會隨即補助全臺各地農會,鋪設一千多座水泥曬場(圖8),以為因應。

圖7
圖7 稻田養魚
檔號:0038/002/1
案名:農村生活一景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8
圖8 民國50年4月曬穀場工程
檔號:0048/1103/001
案名:鄉鎮倉庫新建工程卷
來源機關:嘉義縣農會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至於宣傳方面,農復會更是不遺餘力地推展。在40年創辦《豐年雜誌》(圖9),同年7月15日發行首期《豐年半月刊》,還開拍多部以農民及農村生活為背景的電影(圖10),製作許多農業廣播節目(圖11)(註4)。然因農民不常看電影,而收音機的售價太高,平面文宣相對廉價又便利。因此,最深入農村的宣傳模式就是《豐年半月刊》的發行。它是臺灣第一份專為農民閱讀所設計的雜誌,內容包含時事、技術與家政等面向,並以大量圖畫呈現。由於政府允許創刊5年內,可採中日文對照刊登,這對多數受過日本教育的農民來說,閱讀上並無障礙,使得發行量迅速增長。農復會對臺灣農業的貢獻尚有許多,若想進一步瞭解,歡迎利用國家檔案資訊網查詢相關檔案,發掘臺灣農業發展之歷程。

圖9
圖9 早期豐年雜誌採用大型版面
檔號:0044/0002/1
案名:閱讀豐年雜誌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10
圖10 民國44年上映電影《農家好》拍片場景
檔號:0044/0002/1
案名:拍攝紀錄片場景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11
圖11 民國52年開播「農家樂」主持人黃碧玉小姐
檔號:0046/0004/1
案名:農民廣播電臺農民之聲節目女播音員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目前,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正舉辦的「農為國本—臺灣農業檔案特展」,透過國家檔案展現農業發展的重要事蹟,並展示農復會銜牌及辦公室陳設、早期豐年雜誌及農復會活動照片等,竭誠歡迎大家蒞臨參觀。

 
line
 

註釋:

註1.

黃俊傑,《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口述歷史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1,頁7-28。

註2.

國史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檔案(原名: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檔案)〉,國史館網站,現藏史料概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http://www.drnh.gov.tw/MainBoard_HistoricalOverview.aspx?MenuKey=123 # (106年1月16日下載)

註3.

薛月順,〈農復會與臺灣的糧食增產(1948-1960)〉,收入呂芳上主編,《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s)》,臺北:國史館,民104,頁363-399。

註4.

劉志偉,《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臺北:大雁文化,民101,頁83-98;191-202。

 
line
聽檔案.說故事
(連至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alohas@archive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