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特蒐-從相關史料看烏腳病醫療之路

從相關史料看烏腳病醫療之路

半個世紀前,發生在台灣嘉南沿海一帶的烏腳病診療歷史,是戰後台灣醫療發展的重要事件,現在就請您跟著筆者從相關的政府與教會檔案、影像資料、日記、口述歷史、學術調查與研究等史料,一窺當年烏腳病醫療之路的歷史。

◎作者:楊明哲,摘錄自《檔案的故事第四集》 (台北市:檔案管理局,民95),頁38-43。

  近百年來,台灣公共衛生與醫療水準的改善可說是世界醫學史的典範。從早期所謂「瘴癘之氣」、「鬼介之島」的衛生環境,及人們面對多種疾病只能訴諸荒誕不經的鬼神之說,到透過近代醫學知識的傳播與醫療技術的提昇,使人們有更好的健康條件與生活品質,在在皆具體反映醫學對民生、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例如半個世紀前,發生在台灣嘉南沿海一帶的烏腳病診療歷史,便是戰後台灣醫療發展的重要事件,從相關的政府與教會檔案、影像資料、日記、口述歷史、學術調查與研究等史料中,可以一窺當年烏腳病醫療之路的歷史。
  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 俗稱「烏乾蛇」、「烏腳仔」或「臭焦尾仔」,是一種末梢血管阻塞的疾病。日治時期即已發現烏腳病病例,當地居民稱之為「怪病」,認為是不好的「陰病」。直到1956-59年的烏腳病情大量出現,才成為社會矚目的問題。在烏腳病逐漸引起社會重視的同時,醫學界陸續經由烏腳病例資料、家族史之研究及流行病學的調查等,探討烏腳病的病因及其與癌症間的關連。1958年,臺大醫院及公共衛生研究所開始研究烏腳病問題,除組醫療團隊進入台南及嘉義沿海四鄉鎮進行調查外,並於臺大醫院外科病房設置六床收容烏腳病患者的免費病床。1988年,臺大曾文賓教授匯集其長期臨床追蹤調查的一千三百多個病例,提出〈台灣烏腳病之臨床研究─三十年追蹤調查〉的報告,在國際間引起高度的重視。
  在醫療機構與學術團體的調查研究外,與烏腳病患最直接相關,莫過於診療工作的展開,這時基督教芥菜總會(The Mustard Seed, Inc.)美籍的孫理蓮女士(Lillian S. Dickson)、北門在地的王金河醫師與南投埔里的謝緯醫師是最重要的三位代表人物。
  1960年,王金河醫師陪同來台的佛蘭克林博士實地視察病患後,佛蘭克林博士決定為患者發聲,他撰擬一份目睹烏腳病患者及解決之道的報告書,分送教會及各慈善機構尋求支援,引起基督教芥菜總會孫理蓮女士的注意。她親自前往北門了解情況,隨即將病患分批送往彰化基督教醫院和屏東基督教醫院治療;其後她向教徒募款,並和王金河醫師於1960年5月23日成立治療機構「憐憫之門—烏腳病免費診所」,由王金河醫師負責內科及住院患者治療,謝緯醫師主持外科手術,免費醫治烏腳病患。這個免費診所最早設於王金河醫師的私人診所內,1962年10月芥菜種會新建診所及手術室落成,此後直到1984年結束運作,芥菜種會為其經費的主要來源。
  孫理蓮女士與芥菜種會投入烏腳病診療的檔案,目前收存於花蓮縣新城鄉的「孫理蓮紀念館」,另「台灣烏腳病醫療歷史紀念館籌備處」亦收存部分檔案。
  「烏腳病免費診所」成立後,王金河醫師每天早上看自己的門診,下午則到免費診所看診。為了治療與照顧烏腳病患,自己的診所常唱空城計,引來就診者的抱怨,差點宣告關門。當時的病患大部分都是貧苦人家,王金河醫師以愛心與耐心照顧病患,視病患如同家人;為解決截肢患者的生計困難,他向農復會及台南縣政府爭取經費,加上芥菜種會的資助,設立烏腳病患手工藝訓練班,教導病患編織草蓆、製作餐巾等。1963年,又開辦烏腳病患手工藝工廠,由毛碧梅醫師娘主持,直至1978年由政府接手辦理。
  許多人感念王金河醫師對烏腳病患的付出與貢獻,稱之為「烏腳病患之父」,毛碧梅女士被稱為「烏腳病患之母」。1993年,王醫師與夫人共同獲頒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賴和醫療服務獎」;1997年,王醫師更獲頒第七屆醫療奉獻獎的殊榮。〈王金河先生訪問記錄〉由梁妃儀訪問整理,刊登於《台灣史料研究》。
  另謝緯醫師自1960年5月28日開始,帶領醫護人員從南投搭二小時半的計程車到北門為烏腳病患義診和手術,此後十年,他幾乎都在星期四下午到北門義診。在當時,烏腳病的治療方式只有採取截肢一途,仁心仁術的謝緯醫師對切除患者病肢極為不忍,他曾在1964年1月4日的日記中寫道:「這是一件對患者是好的事情,但是我的內心覺得很對不起,我的行為和內心有爭戰,切斷腳又不會再長出來,若是二隻腳都切,覺得非常悲慘,所以我一直在想有沒有其他新的治療法。」1970年6月17日,謝醫師在趕赴二林基督教醫院義診途中車禍身亡,享年55歲,死後被尊稱為「台灣的史懷哲」。
  在烏腳病免費診所義診的同時,政府相關部門與地方公衛單位也逐漸正視烏腳病的診療工作。先是1962年經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推論烏腳病之病因,與當地居民長期飲用深井水中含有砷及螢光劑物質有關,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派員調查後,擬訂該地區改善公共給水計畫。1972年,衛生處開始推動烏腳病防治計畫,加強烏腳病之預防治療及改善貧困患者之生活環境和救濟等工作;復陸續於烏腳病流行地區裝設自來水管線,逐步改善飲用水質;並委託臺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從事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1973年,行政院長蔣經國至北門免費診所巡視,指示成立烏腳病防治中心,負責全台烏腳病的防治、醫療及復建。
  1990年代,宜蘭也發現因飲用井水引起慢性中毒的案例;截至目前為止,當年在臺南等流行病區成長的居民,仍有烏腳病病例陸續出現,並接受治療及居家照護中。但隨著自來水普及率的提高,醫療技術的進步,新患病者的發生率及高部位截肢手術明顯減少,烏腳病在政府、醫學界及宗教團體的共同努力下,逐漸被控制下來。
  有關烏腳病相關病歷資料,據王金河醫師表示,已全數移由新營醫院北門分院保管;另目前行政院衛生署及所屬醫院、各地衛生局(所)等機構亦管有相關檔案,對於持續從事環境與疾病間的關係等流行病學或醫療發展史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珍貴資料。
  從台灣烏腳病醫療史的回顧,可以看到外籍人士與民間團體對台灣的友善與關懷,也可以看到學術機關對公共衛生、病理等本土課題的關切,更可以看到許多在第一線的醫療工作者的耐心與愛心。因為他們的堅持與付出,使病因得以逐漸釐清,使病患的痛苦得以減輕,使疫病得以控制,這是台灣子民生生不息的重要憑藉之一。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alohas@archive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