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特蒐-檔案的價值—定位於時間與空間

檔案的價值—定位於時間與空間

雖然「檔案」一詞首見於清代,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起居注》中記載,康熙帝在批閱秋審眾犯冊時問:「馬哈喇之父與叔皆沒于陣,本人亦有功牌,其罪如何?」大學士奏曰:「部中無檔案,故控告時部議不准。」而後康熙四十六年,楊賓所著《柳邊紀略》,對檔案這個詞彙有較為詳細的說明,然而檔案存在的歷史卻相當悠久。……

◎作者:陳光華,摘錄自《檔案的故事》(台北市:檔案管理局,民91),頁2-6。

雖然「檔案」一詞首見於清代,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起居注》中記載,康熙帝在披閱秋審眾犯冊時問:「馬哈喇之父與叔皆沒于陣,本人亦有功牌,其罪如何?」大學士奏曰:「部中無檔案, 故控告時部議不准。」(註1),而後康熙四十六年,楊賓所著《柳邊紀略》,對檔案這個詞彙有較為詳細的說明,然而檔案存在的歷史卻相當悠久。即使如此,檔案的概念卻可能人人不盡相同,且隨著時間的遞移,其定義亦隨之遞變。對於一般人而言,什麼叫做檔案都可能是一個問題;對於重度的電腦使用者,檔案就是放在儲存裝置的0101的玩意;對於嗜古如命的讀書人,任何有點年紀的東西都是檔案;對於公務機構而言,檔案有嚴謹的定義,如檔案管理局出版的「檔案管理名詞彙編」,對於檔案有如下的說明:「指由機關、機構、組織或個人在業務處理過程所產生、持有並保存的紀錄、文件或資料。」

早期的檔案是紙本的形式,後來逐漸出現各種型式的檔案,為了有效保存並管理檔案,遂於各機構內部設置檔案室。更隨著各國政府對於檔案的重視,紛紛成立主管檔案的機構,如我國的檔案管理局(https://www.archives.gov.tw/),此外,亦成立展示典藏機構,以推廣檔案無價的觀念。時自今日,電腦的運用極為普遍,公務機構或是私人機構多以電腦產生公文及檔案,雖然,檔案的管理與保存,面臨新的課題與考驗,但是也提供了更多使用與應用檔案的管道。

對於許多人而言,檔案和他的距離很遠,花費大量的經費,保存管理檔案是否值得?換句話說,檔案的價值為何?檔案的價值如何衡量?檔案和自己有何關係?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宏觀的角度以及微觀的角度來看待檔案的價值。宏觀是指檔案的價值由國家與社會的角度衡量,如
二二八事件檔案資訊網(http://va.archives.gov.tw/theme/ch/topicshow.aspx?path=102&show=123)*,
淡新檔案(http://140.112.192.4/project/database1/index.htm)*,
岸裡大社文書(http://140.112.192.4/project/database2/index.htm)*,
大溪檔案(http://www.drnh.gov.tw/ddrnh2/1229.htm)*。

這些檔案可以提供我們特定時期、特定事件、與特定人物的相關資料,讓我們瞭解國家與社會各個時期的情況與發展,特定事件或人物對國家社會的影響。這些資料若是由歷史學者進一步分析、比對、與闡述,或許會有新的發現,讓我們有新的見識。這類型的檔案當然是非常重要,被視為是重要時代的偉大記錄,但對於芸芸眾生們,卻較為遙遠。

微觀是指檔案的價值由個人的角度衡量,這部分才是和每個人密切相關的,也是最能讓大家感同身受的。事實上,所謂的檔案有各種類型,有公機構的檔案,亦有私機構的檔案,前者如人口普查資料,後者如報社所藏的報紙,而早期這兩者皆可能製作為微縮片,以利於保存管理。前述的檔案類型,經常是與普羅大眾息息相關的。最近,2002年11月號的讀者文摘刊載了一篇美國南方黑人尋找白人親屬的故事,可以借證為檔案價值的一個案例。

這是一位美國黑人記者得知自己的外高祖父竟是白人後,一段長達17年的尋根的故事,在這段歷程中,黑人記者曾拜訪國家檔案局、公共圖書館、墓園、法院博物館、與柏克萊加大圖書館。查詢或查閱的檔案類型有:人口普查資料,法庭審判紀錄,報紙微縮片,人名地址錄,遺囑公證紀錄,社會安全號碼索引,此外,該記者亦曾使用網際網路上提供查詢人名、電話、與住址的服務。最後,終於找到其外高祖父的白人後裔,這個歷程不僅對作者(即黑人記者)是一段洗滌內心靈魂的過程,同時也見證了美國解放黑奴、南北戰爭、種族歧視、黑人奮鬥的過程,個人歷程亦足以反應大時代的脈動,而這種平凡人物的不平凡見證,更能打動人心,引發內心靈魂的悸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若不是有關機構保存了檔案資料,這位記者是無法找到其親屬的。這個尋根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除此之外,我得到的一個重要啟示是,報紙的訃文提供的訊息真是多啊,這也讓我想起神探福爾摩斯也是極為推崇訃文的,經常藉由訃文的訊息,建構偵察案件的脈絡。

其實,我是非常愛好歷史與地理的,除了本身專業的書籍與文章外,平時看的書都偏向歷史與地理,我常常會問自己,我打哪兒來,我的先祖又是從何而來的問題,我的學生裡也不乏來自馬來西亞或緬甸等地,我也會問類似的問題。每一個人存在的時間與空間都是獨特的,都是引人入勝的。然而,這些精彩的時間與空間的脈絡,都是由許許多多的文件、歷史紀錄等檔案抽絲剝繭,逐漸建構而成的,檔案的價值由此可見。無論是宏觀的角度或是微觀的角度,檔案都是人類文化或是個人重要的寶藏之一,怎能不妥善的保存管理呢?

註釋:
註1:請見北京大學檔案館http://www.pku.edu.cn/lib&mus/archives/ywzhdao/ daywzhd2/dadyi.htm有關檔案定義的說明。

*編者按:本文因轉載自本局91年出版品,當時開放的網站,目前已有改變,特補充說明如下:

1.淡新檔案已併入臺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網頁(網址:http://www.darc.ntu.edu.tw/newdarc/darc/index.jsp ) (民98年6月10日檢索) 。
2.二二八事件檔案資訊網已併入檔案管理局虛擬檔案館(網址:http://va.archives.gov.tw/theme/ch/topicshow.aspx?path=102&show=123 ) (民98年6月10日檢索)。
2.岸裡大社文書網址改為http://formosa.ntm.gov.tw/dasir/ (民98年6月10日檢索)。
3.大溪檔案網頁已移除(民98年6月10日檢索)。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alohas@archive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