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特蒐-惡性通貨膨脹之史實

惡性通貨膨脹之史實

回顧民國34年國共鏖戰之時,中央銀行隨著戰事,屢屢播遷,一路遷移至臺灣,從我國幣制之重要檔案記載,法幣、關金券、東北九省流通券、金圓券、銀元券等,因應戰時需要,屢屢更換幣別,且幣別面額隨著戰事之緊張,由小而大,以今視昔,感慨萬千。

◎作者:王順福,摘錄自《檔案的故事第四集》
(台北市:檔案管理局,民95),頁52-56。

回憶民國六○年代,正上大學,讀的是經濟學系,經濟學原理一課,由系主任親自教授,彼時世界經濟正處於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特開專節講授,用心雖良好,立意亦甚佳,可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難於了知高失業與高通貨膨脹率現象,今日此二現象,統稱為痛苦指數。歷史事實不斷重蹈覆轍,但是歷史經驗,並未為人所覺受,生起後不復造的認知,今日思來,檔案教育未被重視與運用,使教育效果大大折扣,應是因素之一,此千慮一得之淺見,實係有感而發,就以整理本行大陸時期檔案說從頭吧!

回顧民國34年中原板蕩,正是國共鏖戰之時,本行隨著戰事,屢屢播遷,從滬(上海)、穗(廣州)、渝(重慶)、蓉(成都),一路遷移至台灣,組織從原先總分支機構87處、人員4,965人,播遷到台時,縮減到剩下9處、人員166人。據早期檔管人員傳述,遷台時輾轉運來之物資,儲存於庫房約莫有七、八百箱,其中與檔案相關不及百箱。

去(94)年3月底檔管局來函要求相關機關,編製民國38年以前大陸時期之檔案移轉目錄,始將塵封已久,蜷縮藏於倉庫陰暗一隅之木箱,一一開啟,而使其重見陽光。展讀此批飽經戰火遷徙、摧殘、蹂躪之檔案,年近一甲子,或老態畢現:黃髮、雞皮、老人斑、異味,不一而足;或經戰亂百孔千瘡:周身創痕、驚嚇失憶等,實備極感傷。本批檔案雖不似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珍藏之內閣大庫檔或故宮歷代文物國寶之重要,然亦是抗戰時期以來,中華民族之重要記憶。在整理過程中,摩挲批閱我國幣制重要時期之檔案,法幣、關金券、東北九省流通券、金圓券、銀元券等,小心翼翼地研讀泛黃檔案所記載,因應戰時需要,屢屢更換幣別,且幣別面額隨著戰事之緊張,由小而大,以今視昔,更是感慨萬千。尤其觀看金圓券時期之通貨膨脹記載,更彌足珍貴。

五○年代以後,生長於台灣之一輩,有幸躲過惡性通貨膨脹,年長者於光復初期,對新台幣改革記憶當猶新,彼時舊台幣四萬元兌換新台幣一元,慘痛的經驗,回憶起來仍會午夜夢魘;但比起金圓券之惡性通貨膨漲,可是小巫見大巫,列取二例如後,其一前述言及央行因戰火,配合國民政府頻頻遷移,行員也因此背離家園,需找尋一個窩安頓家小,從租用宿舍之租約的檔案中,發現民國38年5月14日,一紙契約書租金為69億4,760萬金圓券或米36擔,略為換算幾乎每擔米約2億金圓券,而維基百科所載為每擔米4億,幾乎相差二倍,可能因地方有異所導致。其二另一紙檔案有關印製報單50本及清單200本,竟需費用金圓券309億5千萬,由是二例知惡性通貨膨脹之一斑。上二例之經驗,既使處廿世紀中葉,雖已進入紙幣本位制時代,然一葉知秋,以物易物應是當時人民普遍保值之重要法寶;心想如果系主任簡介通貨膨脹,能利用檔案教學,必可給予學子烙下深刻印象,絕非是「過多貨幣追逐有限物品之供給所致」或「物價不斷上升的現象」之文義解釋,甚至「需求拉動或成本拉動類型」之通貨膨漲理論所可比擬。

維基百科闡述金圓券之所以陷入惡性通貨膨脹,主要係由戰時國民政府之赤字所導致,而赤字若雪球般之滾大,乃源於軍費龐大的支出,檔案能說話、會解釋:十萬火急的電文,一紙紙檔案,各地軍團來電,莫不怵目驚心,軍餉、糧食等物資已持續一段時日不繼,群向中央政府及中央銀行要錢,動輒數千億,焉得經濟不垮,而政府赤字靠印鈔支應,越陷越深,又怎會不陷入惡性通貨膨脹呢?我靜靜恭讀此批檔案,最大的覺受就是因戰爭所引起的通貨膨脹,此一必然趨勢,是千古不易的歷史定律啊!

本行於民國13年,為因應革命政府金融政策之需要,創始於廣州,開幕時 國父特親臨並致訓詞,將中央銀行喻為「穀種」、「雞?」,訓詞摘錄於本行簡史,至於檔案來源已不知去向。歷數北伐、軍閥割據、抗戰、國共戰爭迭起,本行檔案或因戰亂流失、炮火焚毀、就地毀滅等不可抗力之因素而不復存在,此一推測,非信口胡言,從現存大陸時期之檔案,依稀記得有類似之命令,又如維基百科刊載金圓卷最大面額為百萬,考之本行檔案僅尋覓到十萬元最大面額之發行記載,慨歎文獻之不足!倘尋得發行百萬金圓卷之依據,不正是惡性通貨膨脹,另一難以忘懷之慘痛鐵証。

俗云:「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雖已喚醒冰封沉睡已久之檔案,也稍理出一點頭緒,仍尚待後之來者齊來挖寶,將惡性通貨膨脹的慘痛教訓,透過活生生的檔案,以供後世子孫之殷鑑。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alohas@archive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