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知識+-解密卡式錄音帶

解密卡式錄音帶

解密卡式錄音帶
資料來源:tapedeck.org

檔案記錄人類存在的軌跡,透過書寫、攝影、錄音用以保存珍貴記憶,藉由這些方式產生的紙張、膠卷、照片、錄影帶及錄音帶,是現今窺探過往情境的重要媒介,而錄音帶是過去人們時常用來記錄聲音的載具,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漸漸遺忘它的存在。本文將就卡式錄音帶的磁性材質及錄製方式,介紹該類媒體特質。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典藏組副研究員 郭姿妙

壹、前言

錄音帶(Audiotape)係一種根據磁性原理記錄訊息之媒體,該類媒體型式多樣,包括:盤式錄音帶(Open Reel Audiotape)、匣式錄音帶(Cartridge Audiotape)、卡式錄音帶(Compact Cassette或Compact Audio Cassette,以下簡稱卡帶)及微型卡式錄音帶(Microcassette)等,而卡帶更為5到7年級生所熟知愛用,像是過去在學生時期,利用錄音機錄製上課內容,以便課後複習,或是樂團及合唱團,伴著錄音機渡過每次晨練。如今卡帶雖已淡出主流市場,但仍有國外唱片公司會同時發行音樂CD和卡式錄音帶,或是舉辦「Cassette Store Day」嘉年華會。

由於卡帶是容易劣化損壞的載體,若保存環境及播放方式不當將傷害原件,嚴重者將導致磁粉脫落,珍貴記憶也將隨之消逝。另一方面,錄音帶在使用上有其限制性,必須搭配相符之播放設備,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舊時播放設備取得困難,廠商或專業人員也已不再提供維護服務,使設備維修成為問題。因此,錄音帶檔案的長久保存是相當具挑戰性的議題。本文將簡介卡帶的磁性材質及錄製方式,期望各界更加認識這類媒體特質並妥適保存。

貳、卡式錄音帶的磁性材質

卡式錄音帶,最初由Philips公司於1963年推出,因外形大小像卡片般,俗稱卡式錄音帶(Museum of Obsolete Media,以下簡稱MOM, 2020a)(圖1)。以下,將以卡帶之磁帶薄度及磁性材質成分逐一說明。

圖1 卡式錄音帶(左)、微型卡式錄音帶(右)
圖1 卡式錄音帶(左)、微型卡式錄音帶(右)
資料來源:作者拍攝
  1. 磁帶薄度
    卡帶主要分為磁帶及外殼,前者係該媒體之所以能記錄聲音的重要部分,它本身非常薄,約10至16微米(Micrometer,簡稱Micron,記作「㎛」) (Casey, 2007),每捲卡帶之錄音時間可直接從外殼辨識,例如:依圖2,外殼標示「C90」,意指可錄音時間為90分鐘,若以A及B面分別錄音,每面可錄時間為45分。
    圖2 90分鐘卡式錄音帶
    圖2 90分鐘卡式錄音帶
    資料來源:作者拍攝
  2. 磁性材質成分
    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簡稱IEC)依磁帶材質將卡帶分為以下四類( Casey, 2007)。
    (1)Type I
    又稱「Normal」(圖3),其磁性材質成分主要是氧化鐵(Ferric Oxide,又稱Fe2O3),俗稱Ferric或Normal帶,是最常見的卡帶類型。
     
    圖3 Type I型卡式錄音帶
    圖3 Type I型卡式錄音帶
    資料來源:作者拍攝
    (2)Type II
    又稱「IEC II」或「High」 (圖4),其磁性材質成分主要是二氧化鉻(Chromium Dioxide,又稱CrO2),俗稱Chrome帶。
     
    圖4 Type II型卡式錄音帶
    圖4 Type II型卡式錄音帶
    資料來源:MOM (2020a)
    (3)Type III
    SONY公司於1973年推出,其磁性材質成分主要是由氧化鐵和二氧化鉻雙層堆疊,俗稱Ferro-Chrome帶(圖5)。
     
    圖5 Type III型卡式錄音帶
    圖5 Type III型卡式錄音帶
    資料來源:MOM (2020b)
    (4)Type IV
    3M公司於1979年推出,其磁性材質成分主要是金屬顆粒(Metal Particles)組成,俗稱金屬帶或Metal帶(圖6)。
     
    圖6 Type IV型卡式錄音帶
    圖6 Type IV型卡式錄音帶
    資料來源:tapedeck.org (2015)
    不同類型的卡帶有其適用之錄音機,因此,為使人們能快速辨識各類型卡帶,除在外殼標籤貼紙上註明外(圖3-圖6),1979年後更在外殼頂部設計凹槽(圖7),此外,只要將凹槽內塑膠片折斷,則能防止該錄音帶再被錄進其他聲音。
     
    圖7 卡式錄音帶凹槽
    圖7 卡式錄音帶凹槽
    資料來源:MOM (2020c)

參、卡式錄音帶的錄製方式

卡帶之磁帶寬度為1/8英吋(3.81公釐),本身又有A及B面,因此,錄製方式主要可分為以下三種。

  1. 四軌雙聲道
    每面各有一對音軌(Sound Track),且為同一方向(圖8),每面音軌各代表左聲道(Left Channel)及右聲道(Right Channel),若左右聲道內容不同,稱為立體聲(Stereo),這也是最常見的錄製方式,而每一音軌磁帶寬度為0.02英吋(0.6公釐),另為避免同一面雙音軌互相干擾,故間隔0.012英吋(0.3公釐)。
     
    圖8 卡式錄音帶四軌雙聲道
    圖8 卡式錄音帶四軌雙聲道
    資料來源:IASA (2020)
  2. 兩軌單聲道
    每面僅有一個單音軌(圖9),亦即單一聲道,故稱單聲道(Mono),而每一音軌磁帶寬度為0.06英吋(1.5公釐)。
     
    圖9 卡式錄音帶兩軌單聲道
    圖9 卡式錄音帶兩軌單聲道
    資料來源:IASA (2020)
  3. 四軌及八軌單聲道
    藉由特別的四軌(4-Track Compact Cassette Recorder)或八軌(8-Track Compact Cassette Recorder)錄音機,例如:Tascam公司推出的Portastudio系列MF-P01型(圖10),該錄音機可錄製四軌單一聲道,而每個音軌內容不同,且錄製方式是覆蓋整個磁帶,因此,若用A面錄音,則播放B面時會發現聲音是倒退的(Casey, 2007)。
     
    圖10 Tascam Portastudio MF-P01
    圖10 Tascam Portastudio MF-P01
    資料來源:Tascam (2007)

肆、錄音機轉速

所謂錄音機轉速係指錄音帶錄製或播放時錄音機所使用的速度,又稱「轉速」,其單位為「英吋/秒」(Inches Per Second,以下簡稱ips),意指每秒通過磁頭的磁帶長度,當ips值愈高表示轉速愈快,每秒經過的磁帶面愈大,在錄製時所記錄的訊號愈多,音質亦愈好。卡帶錄音機轉速分為1又7/8 (4.76 cm/s)及3又3/4(9.53 cm/s)等兩種(Greatbear, 2019),前者是常用轉速,後者則是在專業卡帶錄音機上才看得到,且後者是前者速度的兩倍,因此,錄音音質也較好。

伍、結語

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全民信息計畫(Information for All Programme, IFAP)與國際影音典藏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und and Audiovisual Archives)已聯合發起「磁性媒體警報計畫」(Magnetic Tape Alert Project)(IASA, 2019d),呼籲全球典藏機構重視磁性媒體之保存,應立即進行數位化作業,以確保珍貴記憶能被保留。臺灣氣候多變,錄音帶保存成為一大難題,考量其內含聲音資產的獨特性,為免檔案內容消逝,除儘速將原件移至保存條件較好的環境下存放,並藉由數位化作業將類比聲音轉製成數位檔,減少原件使用頻率,降低因多次播放而損壞之機率,但這並不代表數位化之後即可以任意將原件置之不理或丟棄,其本身的存在是一種珍貴的記憶,這是無法被數位化的,數位化不應以取代概念而運行,反而應視為一種轉換原有成為數位資訊之工具。

 
 
參考資料
  1.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20)。國家檔案典藏新訊,43。檢自https://www.archives.gov.tw/Publish.aspx?cnid=1468(民109年11月2日檢索)
  2. Casey, M. (2007). The Field Audio Collection Evaluation Tool. Retrieved from: http://www.dlib.indiana.edu/projects/sounddirections/facet/facet_formats.pdf (accessed November 2, 2020)
  3. IASA (2020). Mono and stereo.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asa-web.org/tc04/replay-equipment-professional-reel-machines(accessed October 26, 2020)
  4. Greatbear audio & video digitizing (2019). multitrack compact cassette. Retrieved from: https://thegreatbear.net/project/multi-track-compact-cassette/(accessed October 26, 2020)
  5. Museum of Obsolete Media (MOM) (2020a). Compact Cassette Type II. Retrieved from: https://obsoletemedia.org/compact-cassette-type-ii/(accessed November 2, 2020)
  6. Museum of Obsolete Media (MOM) (2020b). Compact Cassette Type III. Retrieved from: https://obsoletemedia.org/compact-cassette-type-iii/(accessed November 2, 2020)
  7. Museum of Obsolete Media (MOM) (2020c). Compact Cassette. Retrieved from: https://obsoletemedia.org/compact-cassette/(accessed November 2, 2020)
  8.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NARA) (2019). Audio Guidanc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Audio Forma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rchives.gov/preservation/formats/audio-important-characteristics.html(accessed November 2, 2020)
  9. Tapedeck (2015) Sony Metalmast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tapedeck.org/400/sony_metalmaster_60_111214.php(accessed November 2, 2020)
  10. Tascam (2007). MF-P01: Manual. Retrieved from: https://tascam.com/us/product/mf-p01/download(accessed November 2, 2020)
  11. Van Bogart, J. W. C. (1995). Magnetic Tape Storage and Handling: A Guide for Libraries and Archives. Washington, D.C.: Commission on Preservation and Access and the National Media Laboratory. (accessed November 2, 2020)

本電子報所載國家檔案資料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cc創用 3.0 臺灣授權條款釋出,同意授權予不特定之公眾以重製、散布、發行、編輯、改作、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出、公開傳輸、公開展示之方式利用,以及創作衍生著作。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alohas@archive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