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瑰寶-香港調景嶺:政府救濟與難民援助

香港調景嶺:政府救濟與難民援助

在調景嶺的兒童
在調景嶺的兒童
案名:調景嶺難民
檔號:0046/599/5
來源機關:外交部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香港調景嶺昔是一處位於九龍半島東隅海畔,三面環山、一面環海的荒山坡地,曾有著「小臺灣」的稱號。在這塊承載著國共對峙獨特記憶的歷史空間裡,長年飄揚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和時代背景,造就這迥異於香港其他地區而獨特存在。好奇嗎?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一同來瞭解吧!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企劃組專員 魏合吟

民國(以下同)38年中共建立政權,中華民國政府被迫從大陸撤退至臺灣,更有不少中國百姓為躲避戰火而流亡海外。逃亡到港九地區的難民中,包含退走的國民黨軍、警、政、教人員及家眷,多數人抵港之初皆身無長物,生活陷入困頓,甚至難以維生。在旅港僑領奔走及協助下,香港政府同意把西環摩星嶺3棟廢棄兵房充作難民收容所,日供飯食,才使難民生活得以暫時安定。翌年6月18日,中共唆使群眾至摩星嶺挑釁難民,與難民爆發激烈肢體衝突,致使香港政府擔憂雙方擴大衝突,隨即宣布關閉摩星嶺難民收容所,並在26日強迫難民遷居到九龍半島的調景嶺(圖1)。

圖1 香港政府停供調景嶺營難胞膳食案參考資料
圖1 香港政府停供調景嶺營難胞膳食案參考資料
案名:營救流亡港九難胞
檔號:0041/63.5/3
來源機關:外交部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當時的調景嶺是一處偏僻荒地,缺乏聯外道路,遑論基本生活設施,難民的生活條件至為惡劣。其後,香港政府雖為800餘名殘廢難民建有200座A型木棚外(圖2),並成立「香港政府社會局調景嶺營辦公處」為部分持有飯票之難胞供應膳食,但多數難民是過著餐風露宿的生活,連食、水、道路及基本生活設施都要自行設法解決(圖3)。比較嚴重的是,這些搭建的木棚還遭到中共刻意縱火破壞,有390餘座木棚付之一炬,讓難民們的生活陷入極度恐慌(圖4)。

圖2 香港政府為殘廢難民建置的A型木棚鳥瞰
圖2 香港政府為殘廢難民建置的A型木棚鳥瞰
案名:調景嶺難民
檔號:0046/599/5
來源機關:外交部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3 調景嶺難民的海上公廁
圖3 調景嶺難民的海上公廁
案名:調景嶺難民
檔號:0046/599/5
來源機關:外交部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4 調景嶺木棚遭縱火破壞
圖4 調景嶺木棚遭縱火破壞
案名:調景嶺難民
檔號:0046/599/6
來源機關:外交部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這些滯留調景嶺的難民原本沒有長居的打算,多數人是希望在港短暫停留後即能轉赴臺灣,惟當時政府衡酌政經情勢,於38年為確保臺灣治安秩序宣告戒嚴,對入境進行管制。39年12月7日,行政院雖對調景嶺難民頒布《便利香港調景嶺難胞申請入境規定》(圖5),然而想要符合這些規定並順利申請來到臺灣並沒有想像中簡單。

圖5 便利香港調景嶺難胞申請入境規定
圖5 便利香港調景嶺難胞申請入境規定
案名:營救流亡港九難胞
檔號:0041/63.5/3
來源機關:外交部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除了政府之外,民間團體也關注調景嶺問題。早在39年4月4日,當時在臺的社會熱心人士及各團體、黨派,響應蔣中正總統於青年節號召以救濟大陸災胞為宗旨,成立「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以下簡稱「救總」)(圖6),隨後救總以民間團體身分協助政府辦理難胞救助工作,將海內外勸募所得物資陸續交由港九救濟難民委員會,協助香港政府為調景嶺難民建築棚舍、製發寒衣、供給醫藥、設置消防及救濟殘廢婦嬰、難童教育等 (圖7、圖8)。

圖6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成立
圖6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成立
案名:美國救濟共區饑饉
檔號:0039/452.2/18
來源機關:外交部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7 救濟港九難胞情形
圖7 救濟港九難胞情形
案名:營救流亡港九難胞
檔號:0041/63.5/3
來源機關:外交部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8 救濟港九難胞情形
圖8 救濟港九難胞情形
案名:營救流亡港九難胞
檔號:0041/63.5/3
來源機關:外交部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即便有救總陸續提供現款及物資援助,滯留調景嶺無法入臺的難民仍對香港政府財政造成沉重的負擔,種種因素促使香港當局於41年初公告自隔年1月31日起,終止長達近3年對調景嶺難民膳食之供應(圖9),這項決定無疑使調景嶺難民們的處境雪上加霜。

圖9 香港社會局黎敦義氏致方秘書長函譯
圖9 香港社會局黎敦義氏致方秘書長函譯
案名:營救流亡港九難胞
檔號:0041/63.5/3
來源機關:外交部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在香港當局停止援助工作後,救總隨即接手後續救助事宜。另外,從41年中旬起中華民國政府為安撫調景嶺人心,提出「搶救難胞實施辦法草案」(圖10),援助香港地區難民,這些因應之道不僅擴大海內外勸募運動,加強救濟與慰問,也藉此強化反共意識,宣傳政府德意。除此之外,更將香港調景嶺難民問題訴諸國際,爭取聯合國、相關國際機構與友邦人士適時提供援助(圖11)。

圖10 搶救難胞實施辦法草案
圖10 搶救難胞實施辦法草案
案名:營救流亡港九難胞
檔號:0041/63.5/3
來源機關:外交部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11 爭取國際援助香港調景嶺難民
圖11 爭取國際援助香港調景嶺難民
案名:營救流亡港九難胞
檔號:0041/63.5/3
來源機關:外交部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在此之後,我國政府也持續關注調景嶺社會發展狀況,適時予以援助。例如從43至45年,透過各方協助與安排,將滯留調景嶺的傷殘難胞及其眷屬分六梯次運送至臺灣,讓上千名難胞得以獲得悉心的照顧(圖12)。又60年頒布〈調景嶺營老弱貧困殘疾難胞申請救濟金及助學金辦法〉,針對鰥寡孤獨貧困無依又無工作能力者、配偶尚存而無工作能力或其兒女身染痼疾,以及配偶尚存而無兒女,或有兒女仍在校就讀但全戶收入低者,只要符合相關條件者,則給予經濟援助(圖13)。

圖12 香港調景嶺傷殘難民分批至臺灣
圖12 香港調景嶺傷殘難民分批至臺灣
案名:接運調景嶺榮譽軍人來台
檔號:0043/63/2
來源機關:外交部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13 修訂香港調景嶺老人難胞救濟辦法
圖13 修訂香港調景嶺老人難胞救濟辦法
案名:調景嶺難民營老弱貧病難胞申請救濟辦法
檔號:0060/31102/0014/001/010
來源機關:總統府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直到85年香港主權移交,最後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在調景嶺被降下前,調景嶺始終象徵著海外反共的精神堡壘。這群因時代變動,離鄉背井逃難至調景嶺的先輩們,即使一簞食、一瓢飲,仍不忘對自由民主的追求。今年適逢《便利香港調景嶺難胞申請入境規定》頒布70週年,以史為鏡,身處自由民主臺灣的我們,更該心懷感謝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若您想瞭解更多調景嶺的故事,歡迎至國家檔案資訊網檢索、查詢。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調景嶺(2019年10月28日)。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A%BF%E6%99%AF%E5%B6%BA(2019年12月12日)
  2. 多維新聞,調景嶺:湮沒於香港的「小台灣」(2016)。檢自https://duoweicn.dwnews.com/CN-2016%E5%B9%B407%E6%9C%9F/10003413.html(2019年12月13日)
  3. 楊孟軒(民100)。調景嶺:香港「小臺灣」的起源與變遷,1950-1970 年代。臺灣史研究,18(1),133-183。
  4. 薛月順(民90)。臺灣入境管制初探—以民國38年陳誠擔任省主席時期為例。國史館學術集刊,1,225-256。
  5. 林芝諺(民98)。冷戰下中華民國的難民政策—以香港調景嶺營難民為中心的討論(1950-1961)(電子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臺北市。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5454/1/n069422019701.pdf

本電子報所載國家檔案資料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cc創用 3.0 臺灣授權條款釋出,同意授權予不特定之公眾以重製、散布、發行、編輯、改作、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出、公開傳輸、公開展示之方式利用,以及創作衍生著作。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alohas@archive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