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瑰寶-甜蜜再進化—從產糖到製菓

甜蜜再進化—從產糖到製菓

2005世界糖果文化節於臺南蕭壠文化園區(佳里糖廠)
2005世界糖果文化節於臺南蕭壠文化園區(佳里糖廠)
案名:臺灣新視界2005
檔號:0095/2041/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不給糖,就搗蛋!」不僅是萬聖節的名言,也是兒童喜愛糖果的最佳寫照。甜蜜的滋味人人愛,所以超商最吸睛的位置,一定擺著各式各樣的糖果。糖果出現在臺灣,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就讓我們在國家檔案的引領下, 一起品嚐百年甜蜜的滋味。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協同研究員 陳怡行

臺灣與糖果如何結緣,必須提到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森永製菓株式會社。森永太一郎於1899年在東京創辦森永西洋菓子製造所,臺灣從1906年起也可以買到其寄店販售的森永糖果。日本統治臺灣初期,由於森永糖果口味尚未被大眾接受,購買者多為在臺日人。為了開拓臺灣市場,森永舉辦各種宣傳活動,包括:買森永糖果就可以免費欣賞電影、戲劇,派遣電影宣傳隊在全臺各地舉辦森永節,並提出「不吃森永菓子的話,就不是真正的菓子通」口號。歷經各種促銷與宣傳活動,森永糖果在臺灣的銷售量節節上升。1925年,森永決定不再寄店販售,直接設立森永製品臺灣販賣株式會社,並且在臺灣設立直營店(圖1)。

圖1 森永製品台灣販賣株式會社在臺房地產清單
圖1 森永製品台灣販賣株式會社在臺房地產清單
案名:森永製品販賣株式會社財產處理
檔號:0036/0266/0022
來源機關:臺灣省政府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臺灣不只是日本製菓業者積極開發的市場,也是日本製菓業原料的供應地。透過臺灣製糖業產能持續增加,日本製菓業才能夠製造更多糖果,不斷擴大市場規模。與森永製菓株式會社號稱「日本製菓雙璧」的明治製菓株式會社,最能凸顯臺灣製糖與日本製菓之間的關係。明治製菓株式會社是由明治製糖株式會社轉投資成立的,而明治製糖工廠則設在盛產砂糖的臺灣。明治製菓產品在臺灣本來也和森永製菓一樣採取寄店販售,隨著臺灣糖果市場不斷擴大,1929年決定在臺北設立明治製菓販賣所,改採直營銷售。而自1920年代起森永製菓與明治製菓的糖果工廠都設在日本,自臺灣輸入砂糖原料,再將成品糖果運至臺灣販售。

不僅日本製菓業生產糖果仰賴臺灣砂糖,臺灣製菓工廠生產糖果與傳統糕餅也亟需砂糖。臺灣總督府將製造傳統糕餅業者也納入製菓業中統計,在1930年代全臺灣約有一千多家的製菓工廠,隨著糖果、糕點與各式點心消費數量持續增長,製菓工廠的數目更是不斷增加。其中有幾家是延續至今的知名企業,例如:1932年創辦的掬水軒、1934年創辦的義美。由此可知,臺灣盛產砂糖,也便利這些製菓工廠就近擷取原料,生產各式各樣的糖果與糕餅,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至1940年代,日本製菓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轉折,主要原因是臺灣砂糖輸往日本愈來愈困難,且數量也受限制,加上日本政府又將糖果視為奢侈品而進行管制,使得製菓業面臨重大危機。日本製菓業不得不將眼光瞄準南方的砂糖之島,紛紛計劃將製菓工廠轉移到臺灣。以森永為例,森永製菓大股東包含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總部在今天的高雄橋頭糖廠),1941年決定收購位於臺南的臺灣製菓的工廠(圖2),以就近取得原料供應,並從日本引進新式機械,增加製菓產量。明治製菓也有同樣的情形,1942年收購位於臺北的阿路推克司工廠(アルテックス),再將其川崎工廠閒置設備拆遷至臺北組裝,並改名為明治製菓臺北工場,開始生產糖果(圖3)。

圖2 森永製菓在臺設立的製菓工廠
圖2 森永製菓在臺設立的製菓工廠
案名:森永製品販賣株式會社財產處理
檔號:0036/0266/0022
來源機關:臺灣省政府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3 檔案中的明華糖果廠阿路推克司工廠即為明治製菓臺北工場
圖3 檔案中的明華糖果廠阿路推克司工廠即為明治製菓臺北工場
案名:接收明華糖果廠
檔號:0035/14202/04
來源機關: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至戰爭結束時,臺灣不僅擁有日本統治時期開拓的糖果市場,也有不少從日本遷臺設廠製菓的各式設備。從檔案管理局典藏的國家檔案,可得見明治製菓臺北工場在戰後改名為明華糖果廠,清楚標明該工廠位置及占地面積(圖4),即可推估原明治製菓臺北工場座落在今日臺北市八德路與市民大道之間的延吉街一帶,占地面積高達1,363坪。從接收的清單中,清楚標明製菓設備確實留存工廠裡,接收物品還包括2百餘萬顆的牛奶糖(圖5)!

圖4 明華糖果廠平面配置圖
圖4 明華糖果廠平面配置圖
案名:玉記公司違法承租明華糖果廠
檔號:0035/05302/05
來源機關: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5 明華糖果廠的原料及物料清冊
圖5 明華糖果廠的原料及物料清冊
案名:玉記公司違法承租明華糖果廠
檔號:0035/05302/05
來源機關: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另外,日本統治時期由製糖業與製菓業共同合資經營的日本製菓株式會社(圖6),這間製菓工場擁有金平糖工廠、冰糖部、菓糧工廠、餅乾工廠等,不僅規模龐大,工廠設備也都完整保留下來(圖7),而且製菓用的原料糖竟高達221公噸之多。這間製菓工場在接收後,被移交給台糖公司,隸屬於新竹糖廠,改名為中壢冰糖廠。

圖6 日本製菓株式會社由臺灣三立製菓株式會社改名而來
圖6 日本製菓株式會社由臺灣三立製菓株式會社改名而來
案名:接收日本製果會社
檔號:0035/14202/03
來源機關: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7 中壢冰糖廠移交清冊
圖7 中壢冰糖廠移交清冊
案名:新竹冰糖場移交
檔號:0037/112/12
來源機關: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戰後初期,臺灣製菓業所面臨原料不足的問題。由於各地糖廠修復及甘蔗復耕生產都需要時間,台糖公司在民國35年(以下同)推出〈臺灣糖業公司配售砂糖暫行辦法〉,配售對象包括:依法登記的消費合作社、機關團體及加工用糖工廠(圖8)。為了能獲得配售的砂糖,臺中市製菓業立刻成立臺中市糖果商業同業公會,在36年再改名為臺中市糕餅商業同業公會,由公會統一向台糖公司申請配售砂糖,爭取生產原料而投入糕餅生產線(圖9)。其後,隨著糖廠修復以及政府大力推動糖業增產,使得砂糖產量在兩、三年內迅速恢復,從35年的年產量3萬公噸,急遽提高到60萬公噸。

圖8 臺灣糖業公司配售砂糖暫行辦法
圖8 臺灣糖業公司配售砂糖暫行辦法
案名:配售砂糖
檔號:0035/13201/04
來源機關: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9 臺中市糖果商業同業公會召開臨時會員大會討論砂糖配售等議題
圖9 臺中市糖果商業同業公會召開臨時會員大會討論砂糖配售等議題
案名:台中市糖果商業同業公會申請登記卷
檔號:0035/122.3-8/1
來源機關:臺中市政府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製菓業獲得砂糖穩定供應情形下,也恢復產能。根據《臺北市志》的記載,40年臺北市製菓工廠以掬水軒糖菓工廠的產量最高,月產餅乾13,000公斤、糖菓26,000公斤。只是,糖果、餅乾仍屬於生活奢侈品,一般人只有在逢年過節時,才可能花錢享受甜蜜的滋味,市場規模有限。至1960年代,臺灣步入工業化,家家戶戶所得提高,餅乾、糖果也從奢侈品轉為一般商品,成為探訪親友的最佳伴手禮,轉化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零食(圖10)。隨著巷口柑仔店玻璃罐裡餅乾、糖果的種類、樣式、顏色越來越多樣,不僅吸引人群駐足購買,更融化為不同的口感與風味(圖11)。

今年的萬聖節,您吃到哪些口味的糖果呢?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臺灣製糖與製菓的重要紀錄,有興趣者可從國家檔案資訊網檢索、查詢,細細品嘗甜美臺灣,喚起你我的甘甜記憶!

圖10 1960年華僑仁發餅乾糖果工廠產品
圖10 1960年華僑仁發餅乾糖果工廠產品
案名:1960農復會照片
檔號:0049/0007/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11 民國90年臺北市迪化街年貨大街的糖果攤
圖11 民國90年臺北市迪化街年貨大街的糖果攤
案名:金馬小三通、921災後重建
檔號:0090/0351/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參考資料
  1. 郭立婷,〈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7。
  2.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編,《明治製糖株式會社三十年史》,東京:明治製糖東京事務所,1936。
  3. 劉俐君,〈政治與食品—現代國家治理下的臺灣糕餅業(1895-198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4. 張健豐,〈被遺忘的糖業文化系列之一中壢崁子腳工場〉,《台糖通訊》2013期3月號(臺南,2013.3),頁30-32。
  5. 卓克華、張復國編纂,《臺北市志.卷6.經濟志.工業篇》,臺北:臺北市政府,1988。

本電子報所載國家檔案資料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cc創用 3.0 臺灣授權條款釋出,同意授權予不特定之公眾以重製、散布、發行、編輯、改作、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出、公開傳輸、公開展示之方式利用,以及創作衍生著作。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alohas@archive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