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LOGO圖


:::

檔案樂活情報banner

第199期

2024-01-16

 

檔案知識⁺

介紹盤式錄音帶的整理作業

刊頭 日治時期臺南安平鹽田

刊頭 日治時期臺南安平鹽田

案名:Photos of Taiwan 臺灣老照片
檔號:0031/0001/006
來源機關:美國國家檔案暨文件署(複製品)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400年前荷蘭人進入臺灣,在此之前原住民曾以簡易方式取得少量的食鹽,以滿足生活上的需求。荷蘭人在臺南留有闢建鹽田的紀錄,至明鄭時期開始曬鹽,是臺灣鹽業發展的濫觴。歷經清領、日治時期至二戰後等不同階段,臺灣不斷改良曬鹽方法,擴展鹽場面積,提升食鹽總產量。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探索臺灣鹽業發展的重要事蹟。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檔案協同研究人員 蔡昇璋

鹽,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營養要素。臺灣有一句俗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原住民透過植物「山鹽青」(羅氏鹽膚木/埔鹽)補充鹽分(圖1),也以簡易日曬法、煮鹽法(註1)取得食鹽,例如,蘭嶼達悟族會趁著海水退潮時,刮取石頭薄薄的鹽層,其他原住民也與山海互動,充分利用大自然條件獲取生活所需的食鹽。

圖1 羅氏鹽膚木

圖1 羅氏鹽膚木

資料來源:典藏臺灣(DigitalArchives.tw)

根據《熱蘭遮城日誌》記載,1648年有3艘中國戎客船載運貨物來到大員(今臺南),以20擔碎石來做鹽埕,是目前臺灣最早闢建鹽田的紀錄(註2)。1661年明鄭進入臺灣,面對清廷「寸板不許下海」的海禁政策,必須思索如何解決食鹽供應問題。1665年鄭經時期,陳永華諮議參軍以煎煮的鹽過於苦澀,在瀨口(今臺南市鹽埕)修築鹽埕,潑海水為鹵,發展「淋鹵式鹽田」,正式開啟臺灣「天日曬鹽」的序章。後來,又在洲仔尾(今臺南市永康,洲北場及洲南場)及興隆莊打狗澳(高雄市鹽埕)興建鹽田,按池格面積大小課稅,足見其經營有道。

1684年,清廷將臺灣納入版圖,沿襲明鄭舊制,由人民自行經營瀨口、洲仔尾、打狗三處鹽田,待明鄭遺民遣返中國原籍,這些鹽田頓時荒廢,產量銳減,至1694年實行減免三成鹽埕餉稅,才恢復生產規模。清廷於1726年設置「鹽館」,掌管專賣事務,禁止人民私曬私賣。1798年曬鹽改為「曬鹵式」,鹽田結構由「沙埕」變為「水坵」(蒸發池),直接引海水曝曬,最後在「坵盤」(結晶池)結晶成鹽。1824年,臺南鹽商吳尚新闢建嘉義布袋洲南鹽場,將鹽田結構改良為「水埕」(大蒸發池)、「土埕」(小蒸發池)、「鹵缸」(儲鹵)與「磚瓦埕」(結晶池,瓦盤),新式鹽田產能大幅提升,成為主流生產方式(圖2)。 

圖2 曬鹽流程圖

圖2 曬鹽流程圖

圖像來源:根據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臺灣‧鹽》,頁34-35,重新繪製。

1895年,日本開始治理臺灣,廢除鹽專賣制度,允許自由產銷,後來銷售失序,大量鹽田荒廢。臺灣總督府於1899年頒布「臺灣食鹽專賣規則」,恢復專賣制度,1901年已恢復至清領時期生產規模,不僅可以自給自足,還有剩餘可銷往日本。除了前揭瀨北場、瀨東場(北門井仔腳)、北門舊埕鹽田、布袋新厝鹽田,又陸續新置臺南安順、灣裡、中洲、蚵寮與王爺港鹽田,以及高雄烏樹林、鹽埕及東石掌潭等鹽田(註3)。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工業快速發展,工業用鹽遽增,加上生活水準提高,帶動用鹽品質需求的提升。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積極扶植新式鹽業,經引進日資成立臺灣製鹽株式會社,生產煎熬鹽。又,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負責食鹽輸日運輸,開啟日資有計畫性在臺開發鹽田與併購行動。1930年代,日本化學工業加速發展,工業用鹽需求急速增長,1935年臺灣製鹽株式會社向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申請於北門郡七股庄新闢集中式土盤鹽田,傾全力製造工業用鹽,供應日本及臺灣的需求(圖3)。 

圖3 臺灣鹽場位置歷代變遷圖

圖3 臺灣鹽場位置歷代變遷圖

圖像來源:臺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鹽業實錄》,頁138,重新上色。

待中日戰爭爆發,日本進入戰時體制,因應軍事的需求,1938年結合臺灣本島與日本鹽業界的經驗與資金,成立「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在官憲警監督協助下,大規模收購嘉義布袋、臺南七股、高雄烏樹林等地土地,分期執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工業土盤鹽田開發計畫。除此之外,臺灣製鹽株式會社在鹽業一元化政策下,1941年強制併購臺灣人鹽田;日本鐘淵曹達株式會社也在臺南安順收購鹽田,並於1942年設立鹼氯工場,利用安順鹽田所提供的鹽作為原料,生產日本海軍所需「溴素」(圖4),六大鹽場的規模逐漸成形。

圖4 鐘淵曹達株式會社臺南工場

圖4 鐘淵曹達株式會社臺南工場

案名:Kanegafuchi Soda Plant at Tainan 臺南鐘淵曹達
檔號:0034/0001/054
來源機關:美國國家檔案暨文件署(複製品)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二戰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成立「日產處理委員會」,接收原臺灣製鹽與南日本鹽業兩大會社後,設立臺南鹽業公司,分別成立鹿港、布袋、北門、七股、臺南、高雄等六大鹽場,後再改隸財政部臺灣鹽務管理局,1947年廢止專賣,改行徵稅制,同時頒布「鹽政條例」,鹽的產銷統一由國家獨占經營;嗣後改為中國鹽業公司臺灣分公司,1951年清算解散,改組為臺灣製鹽廠並改隸經濟部(圖5);1953年正式定名為「財政部鹽務總局臺灣製鹽總廠」,負責全臺鹽業生產與經營。

1950年代,配合政府經濟建設計畫,分期完成鹽灘、運輸、加工、副產品生產等改善計畫;1960年代,政府進行海埔新生地調查與研究,希望達到糧食增產、增加就業機會,同時安置大量退除役官兵的目的。隨著國內工業快速發展,工業用鹽急速增加,據統計1952-1961年農工業用鹽量從原本3萬5千公噸增加至24萬5千公噸,必須向國外爭取進口,雖然1962-1965年天候條件良好,年產量都超過50萬公噸,但後來深受氣候因素左右,經常有產銷不協調的情況。在工業產值正式超越農業後,工業用鹽已不敷支應國內生產所需,1966年減少外銷,1967年停止天然日曬鹽的出口,1968年又因鹽產歉收,於是政府准許廠家自行進口外鹽,以補不足。

圖5 中國鹽業公司改組為台灣製鹽廠

圖5 中國鹽業公司改組為台灣製鹽廠

案名:鹽務改革方案暨中國鹽業公司改組為台灣製鹽廠隸屬經濟部
檔號:0039/6-9-1-9/1
來源機關:行政院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臺灣鹽田開發以「汰劣拓優」為主要策略,1960年代海埔新生地大開發計畫,隨著臺灣工業發展快速,為補足國內工業用鹽需求與鹽產自給自足,製鹽總廠研擬擴建新鹽灘計畫,經行政院核准並正式撥交布袋及七股兩區海埔新生地;製鹽總廠先後成立「新鹽灘開發工程籌備處」、「新鹽灘開發工程處」,著手闢建新鹽灘以增加鹽產。七股第一、第二工區新鹽灘在1971年動工,1977年完成,是二戰後唯一由國人自行建造的新鹽田,七股鹽場成為全臺最新穎、規模最大的鹽場,知名的扇形鹽田就是在此時興建(圖6、圖7)(註4)。

除此之外,政府於1970年代開始籌建我國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不受天候影響的離子交換膜電析精鹽廠,苗栗通霄精鹽廠於1975年竣工啟用,提供國內食鹽需求,與部分工業用鹽,開啟臺灣製鹽的新頁(圖8、圖9)。 

圖6 七股場鹽灘規劃機械化

圖6 七股場鹽灘規劃機械化

案名:鹽務改革方案暨中國鹽業公司改組為台灣製鹽廠隸屬經濟部
檔號:0072/127.7/1
來源機關: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7 七股扇形鹽田

圖7 七股扇形鹽田

案名:工程建設、空照
檔號:0064/0063/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8 苗栗通霄精鹽廠開工申報書

圖8 苗栗通霄精鹽廠開工申報書 

案名:申請工廠登記
檔號:0064/148/1
來源機關: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霄精鹽廠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9 苗栗通霄精鹽廠

圖9 苗栗通霄精鹽廠

案名:鹽田及鹽民生活、漁民海上作業、臺北電腦軟體展
檔號:0065/S50/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970年代,隨著工業化擴張,各地青壯年人口投入工業生產,導致鹽業面臨人力不足的困境。製鹽總廠提出小面積瓦盤鹽灘併曬案,輔導鹽工轉業,開始思考鹽灘轉型機械化產曬。1980年,陸續派員赴美、法、澳等國考察,1981年即委託法國米第公司派員來臺勘查評估,並將布袋鹽場第三工區規劃為機械化試驗鹽灘(圖10),以解決人力不足、曬鹽成本過高及品質不佳等問題。1983年向米第公司訂購收鹽機、洗鹽設備(圖11),開啟臺灣鹽灘全面機械化的序幕。機械化鹽灘採集中式設計,加大鹽田池格面積,以利機械化收鹽;然而,全面機械化並不適合臺灣的氣候條件,鹽灘勉強運作至2002年,終究不敵全球化趨勢與國際競爭,正式結束臺灣338年天日曬鹽的歷史。

圖10 布袋鹽場全面機械化計畫平面圖

圖10 布袋鹽場全面機械化計畫平面圖    

案名:其他
檔號:0072/429-1/1
來源機關: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七股鹽場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11 法國米第公司收鹽機

圖11 法國米第公司收鹽機    

案名:鹽灘機械化
檔號:0076/588.12/3
來源機關: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七股鹽場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轉型後的臺鹽公司,2002年5月在七股進行最後一次機械化收鹽,也同時宣布關閉全臺鹽場,2003年完成公股釋出與民營化,臺灣鹽業發展邁入一個截然不同的新階段。臺鹽公司不再以傳統方式曬鹽(圖12),取而代之的是以進口鹽供應國內工業用鹽需求,食用鹽則由苗栗通霄精鹽供應。在政府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開放鹽品自由進口,讓國人有更多的選擇。2003年起,陸續有臺南安順、北門井仔腳、七股樂活村、布袋洲南等鹽田復曬(圖13、圖14),結合教育休閒與鹽業文化的永續經營,不僅保留珍貴鹽業文化與地景,也為臺灣鹽業得以永續發展。

圖12 臺鹽民營化鹽工處理方案

圖12 臺鹽民營化鹽工處理方案    

案名:鹽工陳情及糾紛
檔號:0090/795/1
來源機關: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13 臺南安順鹽場

圖13 臺南安順鹽場

資料來源:蔡昇璋提供
圖14 布袋洲南鹽場

圖14 布袋洲南鹽場

資料來源:蔡昇璋提供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許多臺灣鹽業發展的紀錄,歡迎各界利用國家檔案資訊網檢索、查詢。自112年10月至113年7月底,檔案管理局在臺南七股鹽山展示館舉辦「白金鹽憶—臺灣鹽業檔案特展」,誠摯邀請大家蒞臨參觀,一起來瞭解臺灣鹽業發展的重要事蹟。

國家檔案資訊網

檔案時光盒

註釋

  1. 臺南左鎮西拉雅平埔族,會在冬季枯水期以竹片或湯匙刮取河床上結晶的鹽土,再放入水中沈澱後,熬煮取鹽;花蓮阿美族取海水煮鹽。張復明等主筆,《臺灣‧鹽》,(臺南: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9),頁20-21。
  2.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III-A/1648-05-20」,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熱蘭遮城日誌/III-A/1648-05-20(2023年12月4日檢閱)。
  3. 張復明、方俊育著,《臺灣的鹽業》,(臺北:遠足文化,2008),頁22-31。
  4. 蔡昇璋,〈海陸之間:臺灣鹽業發展與新鹽灘開發—以臺南七股為例(1930-1970年代)〉,發表於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七屆南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臺江文化中心臺江劇場,2023年10月21-22日)。
 
  1. 本電子報所載國家檔案資料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cc創用 3.0 臺灣授權條款釋出,同意授權予不特定之公眾以重製、散布、發行、編輯、改作、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出、公開傳輸、公開展示之方式利用,以及創作衍生著作。
  2. 本電子報引述或提供之站外連結,若因外部網頁異動或下架等因素造成網址失效,檔案局將逕移除該超連結,以符合無障礙網頁規範,造成不便尚祈見諒。

 


檔案樂活情報banner

第199期

 

2024-01-16

 

檔案知識⁺

介紹盤式錄音帶的整理作業

盤式錄音帶於1930年問市,直至今日雖然已不再作為聲音紀錄之載體,但過去珍貴的記憶仍存於該類檔案中。因此,除了瞭解其材質特性,以避免保存不當而造成檔案劣化損壞外,數位化作業前之整理作業亦刻不容緩。有鑑於此,本文將介紹如何整理盤式錄音帶,期能提供各界參考,並儘速規劃相關整理作業。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典藏組副研究員 郭姿妙

壹、前言

盤式錄音帶(Open Reel Audiotape或Reel-to-Reel Audiotape,以下簡稱盤帶)是目前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下稱檔案局)典藏數量最多的錄音帶類國家檔案,而198期「淺談盤式錄音帶的材質規格」已簡要說明其材質特性,因此,本文將介紹如何整理該類國家檔案,期能提供各界參考,並儘速規劃相關檔案整理作業。

 

貳、整理作業

整理盤帶檔案的工作環境及桌面應保持整潔,以免作業時灰塵或紙屑飛落沾黏在檔案上,影響後續整理作業或,並監控工作區域之溫溼度,建議維持環境溫度25度以下、相對溼度60%以下,此外,本項作業建議應由專業人員進行,其工作內容包括:檔案外觀檢視、清潔、迴帶、修護及狀況登錄等,並於進行修護作業時,將其前後過程拍照記錄。以下將該作業分為前置、檢視及修護等,依序介紹說明如下:

一、前置作業

(一)工作環境

1、環境整潔

檢視盤帶作業前,應確保環境及桌面整潔,因若環境中的灰塵或紙屑飛落沾黏在盤帶上,於收整作業時可能會造成檔案原件損壞,也有可能導致後續數位化產生雜音,或是因為盤帶的灰塵沾黏到播放機的磁頭上,造成磁頭污損。

2、溫溼度監控及適應

為避免因檔案出庫後及作業環境之溫溼度落差,造成檔案原件表面結露,因此,除需監控工作區域溫溼度外,建議盤帶於進行快速迴帶作業前,應讓其有足夠的時間適應目前環境溫溼度,以減少由於迴帶所產生的熱能導致溫度快速變化所造成的損害。

(二)常用工具及用品

1、一般工具及用品準備

口罩、無絨毛清潔用布、手套、防塵衣、除塵用具、標記用筆、螺絲套組、切割墊、切割刀片、攝子、剪刀等(如圖1)。

圖1 口罩、防塵衣、無絨毛清潔用布、手套(左);除塵用具、標記用筆、螺絲套組、切割墊、切割刀片、攝子、剪刀(右)

圖1 口罩、防塵衣、無絨毛清潔用布、手套(左);除塵用具、標記用筆、螺絲套組、切割墊、切割刀片、攝子、剪刀(右)

資料來源:作者提供

2、特殊工具及用品準備

各類清潔用溶劑、無酸紙盒、塑膠盒、帶盤、無酸塑膠袋、接帶膠帶、固定膠帶、輔助膠帶、引導帶等(如圖2)。

圖2 各類清潔用溶劑(左);無酸紙盒、塑膠盒、帶盤、無酸塑膠袋(中);接帶膠帶、固定膠帶、輔助膠帶、引導帶(右)

圖2 各類清潔用溶劑(左);無酸紙盒、塑膠盒、帶盤、無酸塑膠袋(中);接帶膠帶、固定膠帶、輔助膠帶、引導帶(右)

資料來源:作者提供

二、檢視作業

本階段檢視工作係以檢查外觀為主,檢視是否有斷帶、發霉或不正常之黏貼物,若發現有上述情形,將由專業人員進行接合、移除黏貼物及除霉等修護工作,並記錄檢視狀況及待修護資訊,以及依國家檔案管理手冊第6章入庫管理規定註記受損程度區分等級(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19)。評估盤帶受損狀況之原則如下:

(一)若原件外觀並無特殊受損狀況,經由上述清潔及檢視程序後,將盤帶放置於符合該尺寸規格之錄放音設備,測試該盤帶是否仍有聲音、播放的內容是否正常,若A面及B面皆為無聲者,將註記其受損等級為1。

(二)若受損為嚴重致無法修護之檔案,將註記其受損等級為1,並先妥適保存,待後續新的技術研發,再行處置。

(三)若原件外觀有多處發霉、斷裂或外殼破損等情形,將針對受損處進行修護,再測試盤帶是否仍有聲音,若聲者正常者,將註記其受損等級為2。

三、修護作業

(一)除塵(污)

針對帶盤上的灰塵或髒污處,使用棉布或棉花棒沾取酒精進行清潔,但需注意若其上方黏貼備註資訊之標籤,清潔時應避開,以免將該文字擦除或使其字跡暈開。此外,磁帶本身若有灰塵或磁粉,則先以吹塵工具處理,吹塵後仍有黏附於磁帶上之殘餘,則可使用不掉絮超細纖維布進行乾式清潔。

(二)除霉

若盤帶發霉,需先觀察發霉狀況,倘若黴菌仍具有活性及傳染性,應先置放於乾燥或是低溼度環境,再進行後續除霉作業。除霉時,工作人員應先穿戴好手套及防塵衣等防護裝備,再以專用吸塵器、不掉絮超細纖維布或棉棒,將霉屑清除,因霉屑細小,需仔細反覆檢查是否有殘屑,單面清理完成後,再翻至另一面進行清理。

(三)斷帶

盤帶斷帶通常發生在原件材質脆弱而設備拉力過強,或是人為破壞,當發現盤帶的磁帶斷帶時,則需進行接帶,若不接帶將無法進行接續播放或迴帶等作業,而該項工作應注意:

1、接帶時,需依磁帶尺寸選用合適之專用切割墊工具及接帶膠帶進行接合。

2、需先分辨磁帶的亮面(Shiny Side或Lighter Side)與霧面(Duller Side或Darker Side)(如圖3),亮面為基底層或背塗層,霧面為上塗層,兩端斷裂處於接合時應一致,亦即亮面對亮面,霧面對霧面,且接合膠帶黏於亮面,即為非設備磁頭會直接接觸的那一面,以免干擾磁頭讀取資訊,或是刮傷磁頭,甚至殘膠沾黏至零件上,造成零件損壞而無法正常讀取。

圖3 磁帶及引導帶亮面(左)、磁帶及引導帶霧面(右)

圖3 磁帶及引導帶亮面(左)、磁帶及引導帶霧面(右)

資料來源:作者提供

3、若兩端斷裂處不平整,應視情況裁剪後再行接合,以免膠帶露出沾黏至磁頭,導致磁頭損傷,或是接合處不平整,於播放時拉力不平衡,造成二次斷裂。

(四)移除無法播放的磁帶

部分磁帶因捲曲變形受損(如圖4),而無法在設備上正常捲動,故需先移除受損部分後再進行接合處理。

圖4 受損磁帶

圖4 受損磁帶

資料來源:作者提供

(五)更換容具

為長期保存考量,若為污損或破裂嚴重的容具(如圖5),應進行置換,建議選用純聚乙烯、純聚丙烯等化性穩定的塑膠盒或可隔絶電磁干擾、去酸之紙質保護卡夾盒內。

圖5 受損外盒

圖5 受損外盒

資料來源:作者提供

(六)添加引導帶

為保護磁帶,並避免播放設備於最剛開始拉力不平均時,直接扯動到錄有聲音的磁帶,建議於每捲盤帶前後添加1至3公尺空白引導帶(如圖6)。

圖6 添加引導帶作業

圖6 添加引導帶作業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拍攝

參、結語

由於臺灣氣候多變,盤帶保存成為一大難題,考量其內含聲音資產的獨特性,為免檔案消失,除儘速將實體原件移至保存條件較好的環境下存放外,同時亦應規劃數位化,以取得數位複製檔,但若在沒有經過適當的檢視及修護等整理作業,而冒然地播放盤帶,恐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憾事,例如:因斷帶而造成磁粉脫落,因此,逐一進行檔案實體原件之整理,是相當重要的事情,也是延長該類檔案保存年限的關鍵。

 

參考資料

  1.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19)。國家檔案管理作業手冊。新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 本電子報所載國家檔案資料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cc創用 3.0 臺灣授權條款釋出,同意授權予不特定之公眾以重製、散布、發行、編輯、改作、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出、公開傳輸、公開展示之方式利用,以及創作衍生著作。
  2. 本電子報引述或提供之站外連結,若因外部網頁異動或下架等因素造成網址失效,檔案局將逕移除該超連結,以符合無障礙網頁規範,造成不便尚祈見諒。

檔案下載

  1. 199期-探索臺灣鹽業發展四百年
  • 發布日期:113/01/16
  • 最後更新時間: 113/12/10
  • 點閱次數: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