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形「幣」露 --- 新舊台幣的變裝故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自日本手中接收台灣。但當時在台灣並未使用已通行於中國的法幣、金圓券,而是另外發行台幣以做為過渡時期的貨幣。想知道為什麼嗎?帶您一同瞭解新台幣如何進行變裝……
◎資料蒐集:應用服務組
 |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自日本手中接收台灣。當時中國大陸歷經戰亂,滿目瘡痍,加上國共之間關係緊張,金融狀況極不穩定,因此國民政府在台灣並未使用當時通行於中國的法幣、金圓券,而是另外發行台幣以做為過渡時期的貨幣。民國35年,台幣重新改版印製,第一批的「新」台幣將全面取代「舊」台幣。 |
|
|
|
 |
|
台灣銀行當年係委託位於上海之中央印製廠印製「新」台幣,而第一批印製完成之「新」台幣,包括壹元券300萬張、伍元券100萬張及拾元券200萬張,共600萬張幣券,票面總額新台幣2,800萬元,於民國35年5月1日由上海裝箱海運來台。 |
新台幣陸續印製運台後,台灣銀行即於民國35年9月1日起開始於全省各地收換新、舊台幣,為期2個月,惟至民國35年10月12日止,舊台幣之兌換情形並不盡理想,回收之舊台幣不到總量之一半,其中尤以小額券之回收佔最少數,由於小額券多半屬一般民眾所有,為顧及持券人之利益起見,台灣銀行因此將收換期間再延長1個月至11月30日截止。後又制定逾期未兌舊台幣登記辦法,期將換幣之衝擊降到最低。
此批改版後之台幣雖於檔案中稱為「新台幣」,卻與我們今日所使用之新台幣大不相同,今日使用之新台幣係源於民國38年6月15日台灣省政府公布「台灣省幣制改革方案」、「新台幣發行辦法」,正式發行新台幣,確定新台幣之法定地位,明訂以40,000元舊台幣兌換1元新台幣。39年6月21日行政院發布命令,中華民國國幣單位保留銀元本位,而記帳單位自民國39年7月1日起改為新台幣。

|
 |
檔案來源機關: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案名:新舊台幣收換報告
檔號:0035/252.2/10
我要申請應用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