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樂活情報

第187期

2023-01-16

檔案知識+-檔案支援教學網新主題上線:臺灣衛生醫療體系的建置與發展

檔案支援教學網新主題上線:臺灣衛生醫療體系的建置與發展

檔案知識⁺

檔案支援教學網新主題上線:臺灣衛生醫療體系的建置與發展

檔案支援教學網新上線主題「臺灣衛生醫療體系的建置與發展」,係透過國家檔案內容擇選及編輯整理,呈現戰後臺灣衛生醫療體系的轉變。本文將簡介最新上線主題內容,歡迎應用及融入學校課程教學,讓學生共同探索檔案新價值!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協同研究員 黃宇暘

 

壹、前言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下稱檔案局) 建置的「檔案支援教學網」(Archival Resources for Teaching,簡稱ART網站),至今已上線10項主題,累積超過百萬人次瀏覽,提供教學現場最佳檔案輔助資源。在最新推出的「臺灣衛生醫療體系的建置與發展」檔案教學資源素材中,分別以「傳染病的防治」、「公共衛生的建設」、「醫政與藥政」及「醫護教育與衛生教育」四大主題進行介紹,摘述如下:

一、傳染病的防治:透過戰後臺灣所發生的重大傳染性疾病與預防、治療方式,介紹政府如何抗疫確保民眾健康,從政策到實際的運作情況。

二、公共衛生的建設:介紹政府面臨戰後遭遇的各項衛生課題,以及繼起的公共衛生建設推展。

三、醫政與藥政:透過政府公共衛生單位的演變、國際援助臺灣醫療衛生,以及相關公衛與醫藥法令的推動,呈現戰後衛政組織與變革推行。

四、醫護教育與衛生教育:介紹戰後臺灣醫學教育體系的完備與多元發展,以及各類型的醫護訓練活動提升人力素質。

 

貳、「臺灣衛生醫療體系的建置與發展」擇重介紹

在臺灣醫療發展史的脈絡中,醫療組織的引進與建立可追溯至清末西洋傳教士來臺傳教,兼行診治民眾所建立的民間醫館。至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殖民統治的實務需求,陸續設有中央研究所衛生部與隸屬警察部的衛生課等組織,職司公衛事務,在臺建立現代醫療與公共衛生體制。這也是以政府組織力量,在臺建置系統化醫療體系的濫觴。

一、傳染病的防治

受戰亂破壞影響,戰後的臺灣醫療資源極為欠缺,公共衛生方面亦難以控管,致使日治時期一度銷聲匿跡的鼠疫、霍亂、結核病及天花等疾疫再度流行。隨著病歿人數的節節升高,傳染病防治乃成為戰後政府公衛體系首要應對的重大挑戰(圖1)。

 

圖1 臺灣省立高雄中學函請高雄市衛生院配發、傷寒、霍亂等藥苗,以預防疾病傳染。

圖1 臺灣省立高雄中學函請高雄市衛生院配發、傷寒、霍亂等藥苗,以預防疾病傳染。

以瘧疾為例,當時全臺六百萬人之中,就有一百二十萬人罹患瘧疾。1946年起,在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的協助之下,於當時還隸屬於高雄縣的潮州鎮內成立臺灣瘧疾研究中心,並於1948年更名為臺灣省瘧疾研究所。瘧疾研究所除了投入新藥物的試驗外,工作人員也進行殺蟲劑DDT(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野外噴射、家屋噴射以及河川自動沖流法以撲滅病媒。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臺灣獲得美國的各項援助,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陸續與我國簽訂瘧疾防治及監視計畫,持續提供藥物和殺蟲劑,投入防瘧實務作業(圖2)。1965年,臺灣更獲得世界衛生組織頒發的瘧疾根除登錄證書,成為全球少數成功根除瘧疾的國家。

 

圖2 一位男子蹲踞於神桌下方進行噴灑DDT的工作

圖2 一位男子蹲踞於神桌下方進行噴灑DDT的工作

此外,各類重大疾病的疫苗接種,在臺灣消滅流行疾病的歷史上亦具有指標性的意義。1948年,臺灣引進白喉疫苗;1950年推動卡介苗接種預防結核病;1954年臺灣省衛生處自行研發產製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混合疫苗,並於1959年起全面施打。此外,小兒麻痺、日本腦炎等也曾在1950至1960年代肆虐臺灣,也都因為疫苗普遍接種,至今已幾乎絕跡(圖3)。

 

圖3 1955年起,臺灣各縣市小學生逐步實施結核菌素檢驗及卡介苗接種,以防結核病之滋長蔓延。

圖3 1955年起,臺灣各縣市小學生逐步實施結核菌素檢驗及卡介苗接種,以防結核病之滋長蔓延。

 

二、公共衛生的建設

1950年代後期,臺灣醫療資源不斷增加與醫事體系逐漸進入正軌,公衛政策亦隨時代演進逐步調整。整體方向由防治傳染病轉為以增強國民體質、促進國民健康為主。其內容漸次擴充,相當多元,包括婦幼衛生、國民營養、公廁的建立、家庭計畫、人口調節、民俗醫療管制及食品衛生等方面。

後來也出現如烏腳病、臺灣美國無線電公司污染案(RCA事件)等公衛事件。以烏腳病為例,早年盛行於臺南及嘉義為主,由於當地水源有限,淺井水質太鹹,所以居民改鑿深井取水,卻因重金屬砷中毒,有居民罹患烏腳病,只能任其腐爛或截肢保命。直到1956年左右,烏腳病患的慘狀經媒體報導,引起相關單位的注意,在臺灣省政府衛生處的主持下,像是臺大組成烏腳病研究小組,投入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與醫療工作,才逐漸釐清病因(圖4)。從1965年8月起,政府斥資改善烏腳病地區飲水工程,隨著自來水逐漸普及,烏腳病乃告絕跡。

 

圖4 美國海軍駐臺醫學研究中心的人員與醫護人員探視病患之情景。

圖4 美國海軍駐臺醫學研究中心的人員與醫護人員探視病患之情景。

又如臺灣美國無線電公司污染案,則造成受害者終身的創痛。1970年代臺灣美國無線電公司桃園廠方(圖5)將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等致癌物,長期傾倒於廠區的深井中,嚴重汙染廠房內外土壤及地下水,竟延宕二十年以上才被揭發,造成當時工作人員與廠區周邊居民多受毒害,許多人都已罹患癌症過世。隨著時代演進,民眾公共衛生與消費者保護意識抬頭,這些事件除善後求償外,亦促使政府在追求經濟成長之際,日漸重視職業傷害與公共衛生等課題。

 

圖5 1970年RCA於桃園市設置總廠(至1992年關廠)。

圖5 1970年RCA於桃園市設置總廠(至1992年關廠)。

全民健康保險於1995年3月1日正式開辦,我國最高衛生及社會福利行政機關-衛生福利部,則於2013年7月23日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成立,這些均為臺灣衛生醫療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在不同時期所進行的公共衛生建設與醫療發展,與現今臺灣的醫療體系與公衛政策有著承先啟後的關係,以確保每一位國民都能實現其健康與長壽的天賦權力。

 

三、醫政與藥政

自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設民政處衛生局,接收日治時期相應業務以來,地方縣市普設衛生所,並在偏遠山區及山地部落則設置衛生室,由上至下落實推行政府公衛政策,以發揮實際公衛業務功能。隨著官方機構日益完備,非官方組織如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美國醫藥助華會(American Bureau for Medical Aid to China,簡稱ABMAC)亦相當活躍,前者時常發起照護傷兵、藥品捐助以及難民收容等人道活動;後者則積極提供藥物與治療器具的支援(圖6),協助醫事人員赴國外進修等事項。這段期間官方與民間組織之合作,對戰後臺灣的醫療與公衛制度的發展有著相當顯著的貢獻。

 

圖6 1965年,美國醫藥助華會購贈一套計數器、攝取儀及直線閃爍掃描儀,置於臺北榮民總醫院柯柏醫學科學研究紀念館。

圖6 1965年,美國醫藥助華會購贈一套計數器、攝取儀及直線閃爍掃描儀,置於臺北榮民總醫院柯柏醫學科學研究紀念館。

 

四、醫護教育與衛生教育

為了防治疾病,醫護人員的培訓至為重要。在醫護人員培育與衛生教育方面,戰後政府即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將原有學部改為學院並專設醫科;同時也展開建置軍醫院體系,接收並活用日治時期所留下的訓練技術及醫護相關人員。1949年初,國防醫學院(前身為1947年軍醫學校)遷臺(圖7、圖8),1959年9月,行政院核定榮民總醫院為國防醫學院教學醫院之一,兩所醫院互相支援,亦進行醫療人員培訓及診療工作。早年,赴臺大醫院或榮總看病,是很多軍民都曾有過的集體回憶。此外,還有當時以熱帶醫學與蛇毒蛋白研究著名的私立高雄醫學院、第一所培育中醫師的中國醫藥學院醫學院等等。這些醫學專校在臺陸續成立,象徵著我國現代醫學教育的漸趨完備。

 

圖7 國防醫學院位臺北水源地校舍,結合中西式建築。

圖7 國防醫學院位臺北水源地校舍,結合中西式建築。

圖8 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老師正在示範臨床教學,學生們在一旁觀看學習。

圖8 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老師正在示範臨床教學,學生們在一旁觀看學習。

 

參、結語

綜上,檔案局透過爬梳及編輯重要檔案史料,呈現戰後以降臺灣公共衛生與醫療社會的發展史,同時扣合教育部108課綱之國民中學暨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歷史科、地理科、公民與社會科)與醫療相關的課程綱要,促進師生對國家檔案的理解。檔案局將循序累積檔案支援教學網主題,歡迎大家進入網站,悠遊國家檔案!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alohas@archive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