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瑰寶-屹立百年的鐵道部廳舍

屹立百年的鐵道部廳舍

鐵道部廳舍模型
鐵道部廳舍模型

日本統治臺灣初期,臺灣總督府成立臨時臺灣鐵道隊,輔助軍事運輸與接管事宜,至明治32年(1899)設立鐵道部,專管臺灣鐵路事業,建構全島鐵路網,以加速島嶼資源的開發。自此至民國82年臺灣鐵路管理局辦公處所搬遷為止,座落在今日臺北市延平北路一段1號的鐵道部園區,與臺灣鐵路管理組織演進,以及臺北鐵路擴建密切相關。現在,就讓我們翻閱國家檔案,一同領略鐵道部廳舍的百年風華。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研究員 許峰源

臺灣鐵路肇建於清領末期,經首任巡撫劉銘傳運籌帷幄,完成基隆到新竹段鐵軌鋪設。與此同時,劉銘傳從德國購進臺灣鐵路史上最早蒸汽火車頭—騰雲號(圖1)、御風號,再向英國採購多部火車,當一列列火車在基隆、新竹間奔馳,象徵臺灣正式邁入鐵路運輸時代。然而,新政荒廢、鐵路幹線未往南延伸,原鐵路更缺乏維護而殘破不堪,使臺灣鐵路面臨巨大危機。

圖1 臺灣博物館展示的騰雲號
圖1 臺灣博物館展示的騰雲號
案名:臺北街景、民生
檔號:0053/0046/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明治28年(1895),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接管臺灣,臺灣總督府(簡稱總督府)設置臨時臺灣鐵道隊,改良原清領時期基隆至新竹段鐵路,輸送軍事物資,迅速完成北部地區的接收。然而,鑑於該段鐵路良莠不齊,隨即勘查與丈量土地,予以重新修築(圖2),通車後立即提升運輸效率。總督府視鐵路為臺灣重要基礎建設,在明治32年(1899)設置鐵道部,著手將鐵路幹線往南延展到高雄。

圖2 臨時臺灣鐵道隊整頓鐵路事宜
圖2 臨時臺灣鐵道隊整頓鐵路事宜
案名:用地關係書類
檔號:1895/029/002
來源機關: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鐵道部是掌管鐵路事務的中央行政機關,最初辦公處所之設置,為了鄰近大稻埕市街南側的臺北車站(第一代車站)(圖3),擇定大稻埕碼頭附近的臺北兵器修理所、砲兵工場(原清代的臺北機器局)。明治33年(1900),鐵道部將這些區域打造為台北工場,除了充作辦公處所、職員宿舍,也擔負臺灣鐵路工程施作與車輛維修任務。

圖3 第一代臺北車站與臺北鐵路分布
圖3 第一代臺北車站與臺北鐵路分布
案名: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
檔號:0038/002.31/4010.4
來源機關: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明治41年(1908),臺灣首條現代化鐵路幹線竣工,縱貫鐵路全線通車,連結高雄、基隆南北雙港門戶,啟動臺灣交通運輸新紀元。隨著鐵路運輸業務蒸蒸日上,加劇鐵路修繕工程與車輛維修作業。鐵道部鑑於原辦公處所、職員房舍不敷使用,加上臺北車站已搬遷至表町通(第二代車站)(今忠孝西路、館前路上)(圖4),決定在台北工場南側打造新式廳舍。大正9年(1920),座落在今日臺北市延平北路一段1號的鐵道部廳舍正式落成,形成「南廳舍、北工場」建築格局。大正13年(1924),鐵道部改隸總督府交通局,繼續肩負全臺鐵路建設與運輸實務。大正15年(1926),鐵道部以台北工場作業區域狹小,另於松山擇地闢建臺北鐵道工場(今臺北機廠與「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藉此因應龐大鐵路工程的需求。

圖4 臺北市街平面圖
圖4 臺北市街平面圖
案名:臺北市街平面圖
檔號:0013/443.6/209
來源機關: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930年代,在鐵道部主持下,臺灣鐵路運輸業績持續攀升,已臻日本統治臺灣時期鼎盛階段,官營鐵路幹線從清領時期百餘公里,躍升至900多公里,若加上各地私人興築的產業鐵路,全島鐵路線猶如蜘蛛網狀(圖5),一度獲得鐵道王國的美譽。在此期間,臺北車站因前站空間不敷使用,加上無腹地增建,遂在原地改建方塊型新車站(第三代車站),除了水泥建築特色,也增加內部使用空間,市營公車更以車站作為接駁轉乘的重要據點。

圖5 臺灣鐵路分布
圖5 臺灣鐵路分布
案名:臺灣鐵路線圖
檔號:0024/443.6/556
來源機關: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民國(以下同)34年(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成立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接管鐵道部及廳舍,復原臺灣鐵路輸運,加速產業復興。37年(1948),臺灣省政府成立,該委員會改組臺灣鐵路管理局(簡稱鐵路局),仍將該廳舍充作全臺鐵路管理行政中樞。臺灣鐵路建設與運輸事務繁重,加上臺北車站交通輸運業務繁忙,在鐵路局廳舍服務的員工與日俱增,日漸形成周邊員工宿舍、臺北鐵路醫院(圖6),鐵路小學林立之現象,宛如一個以鐵路為核心的生活圈。

圖6 臺北鐵路醫院修繕
圖6 臺北鐵路醫院修繕
案名:臺北段站前、宿舍及鐵路醫院營繕工程
檔號:0040/295/021
來源機關: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民國50年代,臺北市都市發展快速,街道交通忙碌,在鐵路局廳舍前總是火車、公車、腳踏車、三輪車等各種交通工具絡繹不絕(圖7)。市政府規劃建設現代化都市,為整頓市容而準備淘汰三輪車,先宣布收購三輪車及輔導車友轉業,在57年臺北市升格直轄市時,進行全面性淘汰,使三輪車成為絕響。

圖7 鐵路局與延平北路交通狀況
圖7 鐵路局與延平北路交通狀況
案名:婦女活動
檔號:0051/0085/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三輪車走入歷史後,各式機車、汽車接踵而起,臺北市與火車站附近交通更為擁擠(圖8)。65年2月,政府決定動工興築北門圓環高架橋(圖9),讓車輛直接跨越鐵軌,舒緩臺北車站交通擁塞狀況。當時,興建高架橋被喻為城市的進步,代表未來城市空間的便利連結。鐵路局配合是項工程,拓寬鄭州路、北平路,拆除部分宿舍與辦公處所(圖10)。歷經兩年有餘,67年9月北門圓環高架橋竣工、通車後,鐵路局廳舍、北門卻逐漸消失視覺上的地景特色(圖11)。

圖8 臺北車站交通擁塞狀況
圖8 臺北車站交通擁塞狀況
案名:臺北街景、民生
檔號:0053/0046/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9 北門高架興建工程
圖9 北門高架興建工程
案名:公路、機場、港口
檔號:0058/0042/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10 鐵路局宿舍、辦公室拆遷會議紀錄
圖10 鐵路局宿舍、辦公室拆遷會議紀錄
案名:拓寬鄭州路段工程擬拆除後站及檢車段房屋案
檔號:0064/920/031
來源機關: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11 北門圓環高架通車
圖11 北門圓環高架通車
案名:幼稚園、航空、道路橋樑、空照圖
檔號:0066/2017/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68年,政府歷經多年評估,為解決鐵路貫穿臺北市區(圖12),導致沿路平交道常阻塞,甚至民眾不守法規跨越鐵軌而險象環生,決定採取全市鐵路地下化工程,澈底解決問題。72年,啟動臺北車站附近鐵路地下化工程,75年拆除原臺北車站,在原址改建新車站,並利用臨時車站疏運交通(圖13)。78年,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通車,以及臺北車站(第四代車站)啟用,鐵路局新辦公處所也從原本配合都市計畫,擬議在華陰街、延平北路材料廠闢建新處所等案急轉直下(圖14),在82年正式遷入臺灣首座地下化鐵路車站大樓辦公,原鐵路局廳舍自此褪去核心光環。

圖12 臺北鐵路路線分布
圖12 臺北鐵路路線分布
案名:拓寬鄭州路段工程擬拆除後站及檢車段房屋案
檔號:0064/920/031
來源機關: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13 臺北車站臨時站與興建中的新車站
圖13 臺北車站臨時站與興建中的新車站
案名:臺灣鐵路工程
檔號:0078/S116/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14 原鐵路局辦公大樓遷建延平西路計畫案
圖14 原鐵路局辦公大樓遷建延平西路計畫案
案名:本局辦公大樓遷建
檔號:0069/246/002
來源機關: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05年,臺北市政府以全市鐵路地下化工程漸次完工,北門圓環高架橋已完成階段性任務,經多次評估決定拆除,讓北門、鐵路局廳舍在城市中再度浮現。政府更以鐵道部廳舍、鐵路局廳舍孕育臺灣縱貫線鐵路、東部鐵路、南北迴鐵路以及鐵路電氣化建設,特別設立鐵道部園區,將鐵道部、鐵路局廳舍納為國定古蹟,致力修復內部八角樓、食堂、電源室、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圖15),並保存清代臺北機器局遺址、遺構,正視臺灣鐵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圖15 鐵路局辦公處所內部分布圖
圖15 鐵路局辦公處所內部分布圖
案名:本局辦公大樓及材料廠重建四層大廈
檔號:0052/933/004
來源機關: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今(109)年4月,正值鐵道部、鐵路局廳舍建置百年,鐵道部園區歷經多年修復,即將對外開放。當參訪者觀覽廳舍,欣賞這座百年鐵路歷史建築之餘,也不妨利用國家檔案資訊網,,探索百餘年來臺灣鐵路發展的重要歷程,以及臺北市鐵路交通的演進。

 
 
參考資料
  1. 蘇曉玲,〈火車快飛—臺灣鐵路建設向前行〉,《檔案樂活情報》,第82期,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Images/82/search.html(109年3月10日檢索)。
  2. 葉俊宏。〈光復初期臺灣鐵路的復原〉,《檔案樂活情報》,第86期,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Images/86/search.html(109年3月10日檢索)。
  3. 林傳義。〈臺北機廠:火車改造的大本營〉,《檔案樂活情報》,第123期,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ALohasColumn.aspx?c=1550(109年3月10日檢索)。
  4. 陳怡行。〈臺灣鐵道線路圖—見證鐵路萬能的1930年代〉,《檔案樂活情報》第137期,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ALohasColumn.aspx?c=1779(109年3月10日檢索)。
  5. 魏寶菊。〈市容煥新:淘汰三輪煥四輪〉,《檔案樂活情報》,第143期,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ALohasColumn.aspx?c=1876(109年3月10日檢索)。
  6. 檔案管理局編。《鐵道探源—鐵道歷史之旅: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暨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檔案索引》。臺北:檔案管理局,民98年6月。
  7.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https://www.ntm.gov.tw/content_151.html(109年3月10日檢索)。

本電子報所載國家檔案資料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cc創用 3.0 臺灣授權條款釋出,同意授權予不特定之公眾以重製、散布、發行、編輯、改作、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出、公開傳輸、公開展示之方式利用,以及創作衍生著作。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alohas@archive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