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遷臺後因應物資匱乏,於1951年落實克難運動政策,普設洋裁班,學習洋裁技術的婦女人數增加,西式服裝隨之逐漸普及。嗣後美援引進棉以及進口替代政策的鼓勵,紡織工業逐漸興盛,帶動成衣業的發展,使得服飾的選擇更具多樣性。同時隨著家庭所得提高,民眾也會到百貨商行選購新衣服,漸漸取代將舊衣一改再改的生活習慣。臺灣衫、旗袍、西式等不同族群的衣著,彼此交流和影響,讓衣著的樣式更多元。髮型是整體造型的一部分,愛美的態度自古皆然,模仿西方電影明星,將稍捲的短髮梳高,是當時時尚流行特色之一。 旗袍的摩登穿法 傳統的日常衣著 款式多樣的成衣 時代女性的新髮型 待嫁娘的必修課 穿梭不停的經緯線 旗袍的摩登穿法 案情摘要:政府遷臺後,除了改變人口結構,衝擊社會經濟,更影響當時人民的日常生活。此時期婦女們最流行的裝扮,除了原來的布衫與西式洋裝之外,便是穿著旗袍。1950年代,成衣服飾業的興起,使衣著的選擇更加多樣。1960年代後,國民所得提高,婦女衣著講究實穿之餘,開始追求時尚流行。外觀合身、短袖接肩、下擺縮窄的旗袍,成為當時主要的時髦穿著之一。 傳統的日常衣著 案情摘要:早先來臺的漢人以閩、粵為主,因此臺灣傳統服飾是延續粵東及閩南傳統形式而來。一般日常服裝統稱為「臺灣衫」,即兩件式的上下裝,上衣可分為長衫、短衫、罩衫、棉裘、夾裘等,下裳簡單分為衫褲與衫裙。臺灣衫方便行走與工作,即使時代潮流不斷演變,在1960年代農村依舊可見其影像。臺灣衫的穿著,再搭配捲起褲管、戴上斗笠,就是從事農務的最佳打扮。除了農村,老一輩們穿著仍維持過去的習慣,在這個時代,同一屋簷下經常可看到新舊樣式並存的穿著。 款式多樣的成衣 案情摘要:臺灣經濟從1960年後開始有明顯成長,1961-1963年間衣著用品占家計總支出平均每年增加 11.2%。至1964年,人造纖維興起,工業化發展奠定成衣業基礎,裁剪縫製機械推陳出新,化學工業生產廉價原料,促進新織品的開發,並提升人造纖維的成衣產量,成衣普及,衣服亦趨多樣化,民眾有更多選擇。1965年美援中止後,美國棉花進口減少,臺灣紡織業為因應衝擊,投資人造纖維工業,繼續發展成衣業,提升臺灣紡織品的出口能力。 時代女性的新髮型 案情摘要:愛美是人的天性,對於美感的追求除了展現在衣著服飾外,搭配的髮型亦是重點,因此從髮型可以看見各時代的流行特色。1950、1960年代的婦女流行的髮型,一為不及肩的蓬鬆中短髮,髮尾燙成大波浪,瀏海成 S 型。另一為「赫本頭」,起因為當紅女星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於1954年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期」,其短瀏海、頭髮向上盤的髮型則成為婦女們爭相模仿的對象,在當時風靡全臺。另外髮尾翹起的鴨尾式髮型也很常見。上述髮型不論搭配旗袍、洋裝或工作服,只要加上自信的笑容,都是美的展現。 待嫁娘的必修課 案情摘要:1951年,政府發起克難運動,許多婦女參加農會或政府機關開設的洋裁班,學習縫製技能,樣式簡單的西式服裝,逐漸普及。由於當時臺灣的成衣業尚不發達,多數家庭只有重要節日才購買新衣,常見的是家中婦女縫補日常服裝、或將大人舊衣修改給小孩穿著,而稍微正式的服裝,都要到裁縫店訂做,因此,婦女學習裁縫的一技之長,不但能貼補家用,甚至可以養家糊口。隨著成衣業的發展與經濟的成長,買新衣服逐漸成為生活方式,家庭裁縫日漸減少,裁縫車的踩踏節奏,便留存在多數人的回憶中。 穿梭不停的經緯線 案情摘要:1951年第一批美援物資運抵臺灣,其中影響臺灣紡織業發展最大的,當屬棉花。政府在美援顧問的協助下,自1952年開始實施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政策,對紡織業的發展方針是鼓勵進口原物料棉花,而不是進口紗或布等半成品。二次大戰後,臺灣擁有自大陸遷臺及既有紡織廠房、機器設備及資金等,且在美援棉花引進及政府扶植下,棉紡織工業快速成長,在1953年時已可自給自足。至1960年代後,轉為供應國外市場,成為我國主要的外銷產品之一。 檔案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本網頁所載國家檔案內容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3.0 臺灣授權條款釋出,同意授權予不特定之公眾以重製、散布、發行、編輯、改作、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出、公開傳輸、公開展示之方式利用,以及創作衍生著作。惟利用人除非事先得到本局之同意,皆需依下列條件利用: (一) 姓名標示:利用人需依據本局指定方式,標示原著作之來源,包含本局全稱、本網站名稱及原著作網址。範例如下: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國家檔案精選照片 (二) 商業性:利用人不得為商業目的而利用本網站內容,並應遵守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3.0 臺灣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