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瑰寶-	任重道遠---民國36 年台灣省鐵路圖

任重道遠---民國36 年台灣省鐵路圖

鐵路穿山渡水,一節節的車廂,串起遊子思鄉情懷,也承載了經濟發展的重任,客運有公營、民營;鐵路也有公鐵、私鐵之分,且與我們一起順著二戰後初期的鐵路圖,話說從前!

1947年台灣鐵路圖

◎資料蒐集:應用服務組

台灣鐵路的興建,於清光緒時期建立了西部幹線之初步規模。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於1887年計畫興建鐵路,分為南北兩路:北路由基隆至台北,於1887年動工,穿山渡水,工程艱鉅耗時,並於1891年10月完工通車;南路原規劃由台北至台南,然於1891年新任台灣巡撫邵友濂上任,審時度勢,認為台灣鐵路修建工程如仍要建至台南,已難以為繼,故向清廷提出「停辦鐵路,以節度之」的建議,並獲清廷允准,下詔曰:「台灣鐵路經費不足,擬修至新竹縣即行截止」,因此南路僅修建台北至新竹路段,並於1894年1月通車。

值得慶幸的是,鐵路興建並未從此停滯,日治時期,仍以劉銘傳的南北縱貫鐵路路線為藍本,擬定南北縱貫鐵路建設計畫,並陸續完成西部幹線、東部幹線及宜蘭線之鋪設。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因遭盟機猛烈轟炸,運輸設施幾乎破壞殆盡,而瀕臨癱瘓。1945年二戰結束,於同年11月成立台灣鐵路管理委員會,全力復建戰時損壞的設備及路線,始得勉強維持通車,隨後再於1980年完成北迴線、1991年完成南迴線,不僅使鐵路環繞全台,再連接平溪、內灣、集集等支線,建構了綿密的台灣鐵路網路,始有今日之規模。

早期除了公設鐵路外,尚有由私人或財團經營設置的鐵道,也就是所謂的「私鐵」。此類鐵道多為針對特定產業之運輸所鋪設,例如糖業、煤業及林業皆有鋪設鐵道運輸之需求。以糖業為例,日治時代台灣最早建築的私設鐵路,即為製糖業運輸蔗糖等原料所設置,在當時的地理分布上,其路線及長度都不比一般運輸專用的台鐵遜色。在製糖業最興盛的時候,其長度曾高達三千多公里,遍佈各個農村,不僅運輸原料,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擔任載客的工具。由於糖鐵的火車一般都小於台鐵的火車,所以一般人親暱地稱其為「五分仔火車」,在飄著甜味的蔗田裡,搭乘五分仔小火車,甚至一邊咬著甘蔗,是許多農村子弟童年難忘的回憶。
今天,我們在國家檔案寶藏中發現了二戰後初期的台灣鐵路圖,請一起進來與我們分享這份探尋知識的喜悅吧!

 

本省地形圖
 
本省地形圖
 
檔案來源機關: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案名:本省地形圖
檔號:0036/159/1/1/006

我要申請應用檔案
 

 

參考文獻:
林栭顯,《台灣鐵路管理局所屬車站之沿革》(南投市:台灣文獻館,民95),頁5-6。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alohas@archive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