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樂活情報ALohas
檔案樂活情報ALohas
日期
訂閱電子報
取消電子報
檔檔好戲
圖片
檔案瑰寶
檔案最IN
檔案知識+
檔案搶先報
圖片

長河淌淌 流金爍爍~臺金公司的金銅歲月

★ 加入書籤: FB 123 12 Google Bookmarks

長河淌淌 流金爍爍~臺金公司的金銅歲月

還記得電影「戀戀風塵」、「悲情城市」中那樸實無華的小鎮風光嗎?這兩部電影都在金瓜石、九份地區拍攝,過去它們同為熱鬧繁榮的產金礦山,但在礦源枯竭後,礦業凋零、人口不斷外移,時間也似乎在這黃金山城的空間中停止了流轉,

維持著舊時的風貌,僅留下輝煌的採金歷史。

檔案管理局檔案典藏組科員 蘇曉玲

壹、前言

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金公司),其前身為臺灣金銅鑛務局,位於瑞芳鎮金瓜石,

以產金銅聞名,經營金瓜石礦山前後約40年。

金瓜石地區之礦床最早發現於清光緒19年(西元1893年),時基隆河因發現砂金而掀起一股淘金熱潮,有不少淘金客為了尋找金礦源頭順流而上,進而發現了九份、金瓜石礦山。九份礦山(即瑞芳礦山)後為基隆顏家之臺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陽公司)所有,而金瓜石礦山則歸國營之臺金公司管

理,兩者共同經歷了一段輝煌的採金歲月。

金瓜石和九份相比,其金礦礦量較多,含金量平均分布於礦脈中,除產金礦外,還產有銅礦。民國(以下同)40∼50年間受總體經濟變動、政府黃金政策改變及富礦體(指含金量非常高的礦體)逐漸枯竭的影響,金瓜石與九份的黃金生產量節節下降,60年臺陽公司結束九份的採金事業,而金瓜石因富含硫砷

銅礦,臺金公司轉向銅礦開採,使金瓜石礦業生產比九份多延續了16年。

金瓜石礦山在日據時期完全掌握在日人之手,光復後由國營企業臺金公司接續經營,金瓜石整個礦業史,係由龐大資本額不斷投資與建設,並運用現代化工業設備從事金礦業生產,相較於九份為穩定發展的

狀態,如此現代工業生產方式,在金瓜石運作長達將近一百年之久。

貳、金瓜石礦山開採史

清代短暫的採金事業以淘洗砂金為主,後因金礦山的發現,逐漸將重心轉移到金礦的開採,但其採金

事業隨著臺灣割讓給日本而結束。

金瓜石礦山之正式開採始於明治29年 (西元1896年),先後經過日籍田中長兵衛、後宮信太郎等人的經

營,逐漸發展成一座頗具規模之金銀銅礦山。

昭和8年(西元1933年),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收購金瓜石礦山,開始從事現代化之大規模開採,進行金礦、銅礦之採礦及選礦,所產之銅精砂及金銀澱物則運往日本冶鍊,至昭和19年(西元1944年)因戰事

紛擾、海運困難才全部停工。

金瓜石採礦設備於二次大戰期間遭受破壞,光復後國民政府成立臺灣金銅礦籌備處接收該礦山,首先恢復開採金礦及採收沉澱銅,除陸續修復重要坑道及選礦場外,並新建金銀澱物及沉澱銅泥冶煉設備。

37年成立臺灣金銅礦務局,40年開始恢復銅礦之開採。44年改組為臺金公司,繼續金瓜石礦山之經營。

參、臺金公司二三事

一、業務經營

臺金公司自44年金銅礦務局改制後,公司組織即相當具有規模,於總經理室下設五廠四處,包含

秘書處、會計處、總務處、人事處,以及礦廠、選廠、煉廠、保修廠與煉金廠。

成立之初,臺金公司之業務仍以採選金銅礦為主,惟因黃金產量漸少且國際金價低迷,遂出現以銅養金的現象(圖1),大量開採銅礦以彌補產金的虧損。嗣由於銅礦精砂運往日本代煉,殊不經濟,乃自行設立煉銅廠,於61年及62年先後完成銅精砂粗煉及精煉設備,並於64年起逐步擴充電解

槽,生產利潤較高之電解銅。

60年以降,因礦源漸趨枯竭,臺金公司之業務重心便逐漸由採選作業轉移至冶煉、加工作業方面。例如於63年10月完成銅加工軋片廠,以自產電銅加工製造各種黃紫銅板帶成品(銅板帶為軍火、電子、汽車、燈泡、鈕扣、雨傘、樂器、餐具等工業之重要材料);64年12月完成金鋁線工場,以自產之純金為原料,製造半導體電子工業使用之金質引線(或稱連結線),並利用同一設備,以進口之高純度鋁矽原料,製

成鋁質引線。

圖1 臺金公司民國60至69年黃金及電銅產

圖1 臺金公司民國60至69年黃金及電銅產
      量消長統計圖 (臺金公司檔案影像)

為配合政府發展基本原料工業政策,供應國內銅市場之需要,復於66年7月開始興建年產電解銅5萬公噸暨硫酸17萬5千公噸之禮樂煉銅廠1座,於69年12月完成。70年禮樂煉銅廠開工後,利用金

瓜石礦山之礦產煉銅,並煉出金、銀等副產品。

銅及金之加工業務,為臺金公司金銅一貫作業之最後一環,經過探、採選、煉各種過程所產生之純銅及純金,除供給國內工業原料及繳中央信託局標售外,一部分由該公司自

行加工製成各式產品,供售國內外客戶。

以加工銷售金質引線為例,臺金公司75年12月份銷售金質引線工業用黃金6,663.80公克;76年1、2月份銷售4,189.56公克;76年3、4月份銷售6,141.76公克。其國內外之銷售對象方面,國內客戶有華興公司、光寶公司及中山科學院等,國外客戶主要為RCA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臺灣美國

無線電公司)(註1)(圖2)。

圖2 民國76年5月臺金公司函請臺灣省建設

圖2 民國76年5月臺金公司函請臺灣省政府
      建設廳核銷該公司銷售工業用黃金公文
      (臺金公司檔案影像)

二、員工在職訓練

圖3 行政院經濟部函送「中華民國推行職

圖3 經濟部函送「中華民國推行職業訓練
       五年計畫」中有關「技工養成訓練」
       及「技工在職進修訓練」計畫及相關
       資料公文(臺金公司檔案影像)

臺金公司員工在職訓練之實施原則為:一般共同性而人數較多者自訓,特殊性個別性而人數少者委訓(註2)。在訓練類別方面,包含新進人員訓練、職員訓練、工員訓練、管理

訓練、種子訓練及技藝訓練等。

依經濟部針對其所屬事業辦理「中華民國推行職業訓練五年計畫」中,有關「技工養成訓練」及「技工在職進修訓練」計畫部分,該公司67~71年「技工養成訓練」人數為委訓216人;「技工在職進修訓練」人數為自訓200人、委訓200人。與經濟部所屬各事業之整體訓練人數相較,臺金公司員

工訓練之委訓比率較高(圖3)。

三、僻地加給

臺金公司的員工薪資中,較特別的是包含入坑津貼、保安津貼及僻地津貼(圖4)。有關僻地津貼部分,因該公司僻處濱海山區,交通困難,物價較高,故自52年1月份起發給員工僻地津貼。根據「經濟部所屬事業機構僻地等級劃分標準表」,該公司所在金瓜石地區列為4級僻地,凡在金瓜石、

水湳洞地區工作之員工均予照支僻地津貼(註3)(圖5)。

圖4 臺金公司民國75年3月薪資發放明

圖4 臺金公司民國75年3月薪資發放明
      細表 (臺金公司檔案影像)

圖5 民國52年經濟部批准臺金公司發給

圖5 民國52年經濟部批准臺金公司發給
      員工僻地津貼 文(影本)
      (臺金公司檔案影像)

四、員工人數

依據臺金公司的統計,員工數有逐年下降趨勢,60年時有員工3,000餘人,至69年已不到1,500

人。又依75年以後的薪資發放資料,各年度之員工數如下表所示:

年度

75年3月

76年3月

77年3月

78年3月

79年7月

80年3月

員工數

427人

208人

38人

38人

14人

14人

由上表可知,臺金公司於停工前(76年初)已大幅縮編人力,停工後(76年7月以降)員工更僅

剩數十人,而在與臺糖公司合併前夕(79-80年),員工數已精簡為十餘人。

肆、結語

75年2月13日晚,臺金公司發生一場原因不明的大火,對於勉強維持營運的臺金公司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火災區域幾乎遍及所有總辦公廳的房舍,該公司歷年來珍貴的文書檔案,以及會計帳冊、憑證資料與人事資料等均遭火損。同年2月28日該公司召開遭受火災會計憑證資料損失重整補救辦法研商會議,

討論日後營運及債權、債務之清理等相關問題(圖6~7)。

圖6 民國75年臺金公司遭受火災重整補

圖6 民國75年臺金公司遭受火災重整補
      救辦法研商會議紀錄(臺金公司檔案
      影像)

圖7 民國75年臺金公司遭受火災區域

圖7 民國75年臺金公司遭受火災區域
      (臺金公司檔案影像)

由於國際金、銅價格不斷下跌,臺金公司亦慢慢轉盈為虧,雖然於74年進行部門縮編,標售各類礦廠、加工廠,並將禮樂煉銅廠移交臺灣電力公司接管,但在無力償還銀行貸款的情況下,臺金公司終於在76年因無法長期負擔虧損宣告歇業,且於80年3月與臺糖公司合併。對照臺金公司領有金瓜石礦場之礦場申報證(圖8),檢視其自76年7月起陸續申請停工之紀錄(圖9),不免有滄海桑田之嘆。代表臺灣採

金史的國營公司─臺金公司,自此成為歷史名詞,金瓜石近百年的金銅歲月亦嘎然而止。

圖8 臺金公司?場申報證(影本)

圖8 臺金公司鑛場申報證(影本)(臺金
      公司檔案影像)

圖9 臺金公司民國76年7月起陸續停工申

圖9 臺金公司民國76年7月起陸續停工申
      請註記(影本)(臺金公司檔案影像)

註釋:

註1

參見臺金公司與臺灣省政府建設廳76年1至5月間之往返公文。

註2

摘自臺金公司民國66年「臺金公司員工在職培訓計畫與辦法概述」。

註3

僻地等級劃分為一般地區、山地地區及澎湖地區3大類,一般地區又依其地理位置、交通狀況,由遠至近區分為4級。

參考資料:

1、

臺金公司59年出版之公司簡介。

2、

臺金公司70年代出版之公司簡介。

3、

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臺灣之金》,臺灣特產叢刊第六種,(臺北市:臺灣銀行,民39)。

4、

唐羽,《基隆顏家發展史》,(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92)。

5、

張雅娟,〈礦業山城的歷史記憶與生活空間研究—金瓜石紀實〉,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

6、

謝錦萍,〈瑞芳金礦的開採與聚落社會,1889-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7。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