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知識+-檔案燻蒸除蟲簡介

檔案燻蒸除蟲簡介

出版品名稱 紙質類檔案蟲菌害防治處理
出版單位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作者 岩素芬
ISBN/ISSN 957-01-8393-4
GPN  
出版地點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出版年月 093.10.01
摘要

有關檔案蟲菌孳生的防治,各國文物保存機構多已採行綜合性蟲害管理方法,從蟲菌生態及其生存環境著手,運用適當的方法與技術,將蟲菌損害檔案的程度降至最低,本書將綜合性蟲菌害管理方法的概念,落實於檔案蟲菌害防治的流程,以達預防與治療兼具的成效。

備註  
展售
索閱
展售/索閱備註  

子檔案之管理及發展趨勢─ICA工作手冊介紹

國際檔案學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簡稱ICA)於2005年4月發表「電子檔案工作手冊」( Electronic Records: A Workbook for Archivists,以下簡稱本手冊),為電子檔案管理策略提供了實務執行工具與方法,並詳述電子檔案工作基本概念及定義、影響、執行檔案維護需求、長期保存與開放應用等內容,有助我們對電子檔案管理與發展趨勢進一步瞭解相關梗概方向,值得一看。

◎資料蒐集:檔案徵集組

一、緣起

這份手冊是因應國際檔案學會於1997年所發表「電子檔案管理導引」(Guide for Managing Electronic Records from an Archival Perspective)而編製。「電子檔案管理導引」之主要內容,為電子檔案數量益增之現今,提出電子檔案管理之政策與策略性建議。

為使策略能夠順利施行達成目標,必須要有手冊、標準及模型建構(model requirements)等工具或方法。「電子檔案管理導引」第二部分,闡述了在資料庫環境中電子檔案之特性,以及在檔案生命週期中,其可得性(availability)、可及性(accessibility)及可知性(understandability)之維持。相對於導引著重策略性構面,本手冊主要強調其實務做法,著重實務執行以達成策略目標。

二、內容概述

(一)緒論(Introduction):

闡明「電子檔案管理導引」1文中所揭示之4項大原則,進而界定本手冊所要處理之電子檔案為「原生型」(”born digital”不含非因典藏目的而數位化之檔案)。

(二)基本概念及定義(Basic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本手冊所引用各主要概念定義,採用國際標準協會ISO 15489-1及「電子檔案管理導引」1文之定義。包括檔案功能(Archival function)、檔案(Record)、結構(Structure)、脈絡及詮釋資料(Context and Metadata)、電子檔案保存系統(Electronic recordkeeping systems)等。

(三)影響(Influencing):

強調除了典藏管理端,更應重視檔案進庫房前之管理過程,包含政策、法規、組織合作(partnership)、檔管制度及資源之配置、學習並充實必要技巧等。最終之目的在於取得各機關、組織(亦即檔案創造者)之信任,進而樂意合作。

(四)檔案維護需求(Implementing Recordkeeping Requirements):

檔案保存系統之功能,在於維護檔案之真實性(authenticity)、可靠性(reliability)及可用性(usability)。檔管人員尤應關注產生具典藏價值檔案之保存系統,隨時檢視並主動介入有關這些系統的決策活動中,確保檔案在送進典藏庫房前之真實、可靠、可知及可用等重要特性不受影響,採取了初步調查、分析業務活動、辨識檔案需求、檔案價值評估、評估現存系統、策略規劃、短期典藏之確保等步驟,並注意系統維護所導致之改變、資安(information security)、預防損毀及備份備援、檔案格式及轉置計畫、過時系統之運作及妥善性(readiness)之評估等。

(五)長期保存(Long-term Preservation):

對電子檔案而言,所謂「長期」是指檔案產生時間超過其產生系統(軟、硬體)之存在時間,以目前的電子科技發展狀況,大約是5年。

典藏之目的,在於維護檔案之真實性、完整性、可及與可知性、可處理性(processable)及潛在可再使用性(potentially reusable)。對電子檔案而言,詮釋資料非常重要,又可分為檔案保存、檔案及技術詮釋資料3種,它們提供了典藏管理及應用時之必要資訊。

典藏方法會受到檔案產生者及其檔案保存系統、機關業務功能、法規、技術及設施以及開放應用端等因素之影響。典藏位置之選擇也可有原產生機關及特設典藏中心等選項,視各評估條件之符合狀況而定。

電子檔案之典藏,都可說是數位串流(Bitstream)資料之保存。因此,除維護其真實、完整性等特性外,還必須採用特殊之識別資料(unique identifier)來對應每一筆數位串流資料;將2者各別儲存於不同之檔案保存系統中;並定期試驗2者之對應性等方式來達成典藏之目的。

最後,為了應付儲存媒體可能過時或損毀,必須適時進行必要之轉置(migration)工作。

(六)開放應用(Access):

開放應用是檔案管理的最終目的。又可分為短、長期兩種,前者是對檔案產生者及機關組織而言,後者則是當檔案已經移轉到特設典藏中心或在技術上業產生變革者,本手冊著重於有關長期開放應用之內容、開發使用者服務項目、評估妥善率、發展行動計畫及評估整個過程等,並提出4種保存方法類型(Method A、B、C、D),分析其特性及所需成本。

最後,分析各種使用者需求類型及服務等級(service levels),並主張開放應用策略之制訂,應同時考量使用者需求、服務等級及成本3種因素。

參考文獻:國際檔案學會網頁<http://www.ica.org/en/node/30273>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alohas@archive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