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特蒐-檔案的價值及歷史意義-從數張老照片談起

檔案的價值及歷史意義-從數張老照片談起

位於高雄市左營區的「半屏山」,為50年代台灣觀光重要景點之一。由於半屏山含豐沛的石灰岩含量,40年代先後有多家水泥公司設廠挖掘,不僅美麗的山形受到嚴重破壞,更曾發生多次崩塌。想一睹「屏山塔影」的美麗景致嗎?想要了解崩塌事件發生的梗概嗎?讓老照片娓娓道來……

◎作者:林尚瑛,摘錄自《檔案的故事》(台北市:檔案管理局,民91),頁7-12。

如果以博物館運作的基礎脈絡來看檔案局的組織與功能,其實兩者是異曲同工的,一樣地重視物件的重點徵集與典藏保存,並經由展示應用的過程,最終期望達到社會研究、歷史傳承、以古鑑今等等的目的。近幾年來,「因為檔案的被利用,使得檔案有價值」的觀念在檔案界益發盛行,以此論之,博物館館藏文物的研究展覽,同樣讓文物的典藏更有意義!

在十分努力的情況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蒐藏到一批五萬餘張高雄早期發展的影像資料,對我們而言彌足珍貴,在整理登錄的過程中,時時都有驚喜。歷史的發展與時俱進,是無法回頭重來,事件發生當時,若無即時的文字、影像紀錄,經常隨著記憶的喪失而煙消雲散,即便透過耆老的口述歷史記載,往往也不及一張舊照片來的直接有力。本文擬以該館所典藏之歷史影像為例,說明影像檔案存在的價值及歷史意義。

半屏山,位於高雄市左營區東北角,南面臨接蓮池潭,山高海拔228公尺,傾斜向東南約35度,外形宛如被利斧削去一半,遠望有如一高大屏障,故名為半屏山。康熙五十六年,鳳山知縣李丕煜題有「半屏山」詩一首:「陡然拔地起,半擘凌芳洲,翠色空霄漢,嵐光鎖綠疇;鳥道暗峰拱,雲帆碧海收,影入蓮池水,千年勝蹟留。」50年代「屏山塔影」的美麗景致名聞遐邇,也成為台灣觀光重要警點之一(圖1)。

 

50年代「屏山塔影」的美麗景致(圖1)

50年代「屏山塔影」的美麗景致(圖1)

 

半屏山的地質屬於第三、四系的沖積岩,包括有台地礫石層再生之礫石沖積、斷丘堆積、隆起珊瑚礁及湖泊沉積等,其中以珊瑚石灰岩最為普遍,組織鬆軟,易受風化而遭剝蝕,崩塌災變時有所聞。「重修鳳山縣志」災祥篇及「高雄市志地理篇」均有雍正十三年秋七月半屏山山崩的記述。但也由於半屏山豐沛的石灰岩含量,民國40年代附近先後有建台、東南、正泰等三家水泥公司獲准設廠,日以繼夜的挖掘,不僅美麗的山形受到嚴重破壞,更導致民國50年6月4日下午9時許發生第一次崩塌,造成五十餘人死傷的慘劇。崩塌的畫面在事發隔日,由當時盧山通訊社記者謝惠民先生拍攝(圖2),其底片在自行收藏了四十餘年之後,經過徵集輾轉移由該館典藏保存。同樣地,55年8月23日半屏山再度崩塌的景象,亦經由影像的拍攝而留存至今(圖3)。

 

 

民國50年6月4日半屏山第一次崩塌景象(圖2)

民國50年6月4日半屏山第一次崩塌景象(圖2)

 

對五年級生的我而言,半屏山一直以崩塌的山形呈現,從來不曾有過美麗的面貌,檔案照片則點醒了這段歷史的存在,透過蒐尋當時報紙相關報導的過程,更加釐清崩塌事件發生的梗概:(一)地質構造因素:半屏山多由石灰岩構成,山頂樹木稀少,遇雨侵蝕易形成空洞,加以石灰岩層中間夾有相當厚度之黏土層,如壓力缺乏平衡,則易致滑落之山崩。(二)人為因素:水泥工廠之採石係由山腳向山頂方向開採,經過多年採掘結果,採石面幾近垂直,促成岩石不平衡狀態。(三)氣候因素:連日陰雨,黏土層滲入雨水後成為潤滑劑,造成崩山慘劇。對照舊志之記載,地質的先天不良係既成事實,無法改變;而氣候的因素更非人力可以克服,如此探究起來,採石的獲准及採掘工法的不當,是造成事件「無可避免」發生的原因。雖然,民國86年7月10日起,半屏山終止採礦,結束了43年砂石歲月,但美麗的山形卻已無法復原,重現浪漫深幽的容顏。

 

民國55年8月23日半屏山再度崩塌景象(圖3)

民國55年8月23日半屏山再度崩塌景象(圖3)

 

由之前數張有關半屏山的影像紀錄,足以說明檔案存在的歷史價值,其內容所傳遞的訊息深具回溯性,經由各種人類社會活動的記錄,幫助人們回顧過去的生活現象,印證歷史事實,進而再現歷史面貌。在日常生活中,特別記得過去的某些事而忘記另一些事是常有的經驗,有時候我們得靠特定的物件才能喚起彼此過往記憶的交集,老照片則經常扮演著彼此情感上親近的橋樑。半屏山第一次崩塌的照片,對曾經經歷該事件年代的民眾而言,足可喚醒深藏已久的記憶,無論是對半屏山曾有的美的回憶,或者山的崩塌所造成可怖印象、死傷的悲慘等等,所謂的集體記憶往往經由影像的呈現蜂湧而至,即使彼此陌生,因為共同記憶而拉近距離,而老照片就是歷史存在的物質證據!

對歷史性博物館而言,物件的典藏,最終無非是要經由檔案歷史作用的轉換,去喚醒人們深藏的記憶,凝聚情感並傳承教育。歷史影像的展示,經常能引發觀眾的思古懷想,經由討論發掘出更多生活中重要卻被遺忘的點滴,反覆拂拭滌淨,使歷史這面鏡子更加清明,映照的面容更顯光彩。

參考文獻:
1.曾玉昆,〈高雄市山陵獵谷〉,《高雄文獻》,第十八十九期合刊,(高雄: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國73年)。
2.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國81年)。
3.林曙光,《打狗滄桑》,(高雄:春暉,民國74年)。
4.石樸,〈檔案與社會研究〉,《二OO二海峽兩岸檔案暨微縮學術交流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檔案暨微縮管理學會,2002年8月)。
5.中央日報,民國50年6月5日至9日,第三版。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alohas@archive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