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特蒐-麵包、洋酒與奶茶—清末臺灣人的西點

麵包、洋酒與奶茶—清末臺灣人的西點

道一百多年前的臺灣人就懂得品嚐香氣盈人的烘烤麵包,以及飲用香檳美酒與奶茶嗎?一位駐守在淡水海關的洋人官員,在他撰寫的淡水海關年度貿易報告書中,記錄了臺灣人的生活...。

◎作者:曾品滄,摘錄自《檔案的故事》
(台北市:檔案管理局,民91),頁55-58。

西元1862年,清廷依據與英、法等國簽訂的天津條約,將臺灣的雞籠(基隆)、淡水、臺灣府城(臺南)和打狗(高雄)等港口,開放給外國人在此進行貿易,並且在這些地方設立海關,負責檢驗進出口商品與徵稅。在當時,總管中國海關總署的不是中國人,而是一位名叫赫德的愛爾蘭人,他受清廷委託,掌理全中國的海關事務,此人雖在中國政府中任職,卻對思想迂腐且普遍貪污的中國官員抱持不信任態度,因此,在他掌理下的各地海關分支機構官員,大多延聘西方劍橋、牛津、哈佛等名校的大學畢業生來擔任。這些年輕的洋人官員,每年都得依據各港口進出口貿易狀況,撰寫年度貿易報告書,向赫德報告。除了進出口貿易狀況外,海關官員們也會將港口附近地區的各種政治、社會情勢一齊匯報,諸如:農民的收成、民眾的械鬥、颱風的侵襲、臺灣官員們的各種施政,甚至包括平民的穿著和飲食習慣等。因為是洋人撰寫之故,這些內容豐富又有趣的報告都是以英文撰寫。這些報告書流傳至今,成為研究清末歷史非常好的材料,歷史學家稱之為《海關檔案》或是《海關貿易報告書》。

一如其他中國港口的海關官員,駐守在淡水、雞籠、臺灣府城和打狗等海關的洋人官員也得每年撰寫海關貿易報告書。從這些報告書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臺灣人有趣的消費現象,例如:臺灣人喜歡抽鴉片,許多農民常將稻穀收成後的大部分收入,拿去購買鴉片,臺灣人最常施用的鴉片是土耳其鴉片和波斯鴉片,因為施用鴉片的關係,臺灣人健康狀況普遍不佳,也因花費許多金錢購買鴉片而導致貧窮。除了鴉片煙外,外國的花布、東洋(日本)火柴、美孚牌煤油、洋傘以及美洲麵粉,都是臺灣人喜愛的舶來品,因為價格不貴,即使平民百姓也都樂於使用。

至於臺灣的富人,則偏好一些「新奇」的舶來品,例如:掛鐘、鍊錶、紅毛土(水泥)、香皂、奶粉、煉乳、香檳酒、糖果、精製的西式餅干等。另外,用美洲麵粉烘烤而成的麵包也頗受歡迎,駐守在臺灣的清朝軍隊,尤其喜愛這項新奇的食物。

據1884年淡水海關的報告,臺灣人喝的煉乳是至今仍常見於超級市場的美國「鷹牌」煉乳,許多家庭的櫥櫃裡都會擺上一罐,通常是和茶一起調和飲用。當時的臺灣人認為,在晚上就寢之前,喝上一杯煉乳調成的「奶茶」,可是具有滋補身體的功用呢。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alohas@archive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