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特蒐-辨別檔案真假的趣味

辨別檔案真假的趣味

您知道檔案也可能是偽造的嗎?想知如何鑑定檔案本身到底是真的或是假的,鑑別檔案真偽的方法究竟有那些?且看幾個有趣的實例……

◎作者:張鴻銘,摘錄自《檔案的故事第一集》
(台北市:檔案管理局,民91),頁97-100。

個人因有機緣接觸到檔案及實際管理檔案,從對檔案的毫無認識,到對檔案產生極為濃厚的興趣,其歷程是頗為艱辛,但在無意中從檔案獲得新的知識,真是高興的無以言喻。記得聽過一位大陸學者劉耿生教授的演講,講題是「檔案鑑辨」,就是講授如何鑑定檔案本身到底是真的或是假的,辨別其檔案所記載內容之正誤。思索一下為何會有這種情形,就極力去尋求相關書籍,以解決迷惑。在張舜徽先生所著《中國文獻學》一書中提及大致有下列幾種原因:

(一)封建社會,一般人崇拜古人而鄙視同時人的心理,如《易卦》必托名於伏羲,《本草》必托名於神農,《醫經》必托名於黃帝,《禮書》必托名於周公。
(二)統治階級下求召書,或說明獻書有賞,投機取巧之士,製造偽書謀利。
(三)封建社會學者,彼此輕視、相互攻擊的惡習。
(四)封建社會士大夫,門戶之爭,政治鬥爭,偽造書籍彼此誣蔑。

但到底鑑別檔案真偽有那些方法,如考其來源、材料、著錄與徵引情況、用語、書寫規則、筆跡字體、印信、避讀、文書稱謂等皆是。舉下列幾例作為說明:

例一:1983年4月22日,德國《明星畫刊》發現六十二卷歷史檔案《希特勒日記》,結果從下列三方面鑑別發現該日記係偽造的:
(一)裝訂:日記裝訂線為混紡的,而混紡是二次大戰後之產品,但希特勒是1945年去世的。
(二)標籤上的字跡:發現標籤上打字用的打字機是1925年製造,而1934年該日記標籤上的字跡在經過九年後打字機卻毫無磨損痕跡。
(三)膠水:經分析該膠水為二次大戰後才生產的化學品。

例二:我國早期的電報中收電會註明月、日,但電文之本文用「電報日期代韻目」表示,如「一日」會用「東、先、董、送、屋」等字表示,因此,在電報中看到上述幾字,只要參照韻目表,就知道是一日,而不是二日或三日,便於確定真正日期。

例三:太平天國文書的具文日期,改為干支紀年的名稱,如「辛丑」,寫做「辛好」;「辛亥」寫做「辛開」。有一件《石達開致駱秉章書》日期署(太平天國癸亥十三年五月初九日),本件係偽造,因太平天國已將「亥」改為「開」。

例四:大陸軍事博物館展出1949年4月2日毛澤東寫給傅作義的一封信,經齊得平先生從字體和用筆力度分析,並非毛澤東親筆,係由江青代抄。

例五:《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起草人,一般皆認為是宋教仁,但孫中山先生堅持「三權分立」,該約法具有憲法性質,其立法程序與一般法令不同,提案權屬參議院專有,不允許政府官員參與,以保立法獨立性。身為政府官員的宋教仁當然不能參加,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不會違背典章制度的,故可確定其未參與此事。

從前述幾個例子,使我瞭解原來檔案也有偽造的,但也得知如何運用韻目表來看日期,而得到新的知識,檔案就是這麼的吸引人,在平實平凡的生活中,注入一點知識的來源,使我們日常生活不再枯燥無味,檔案不是一堆無用的垃圾,只是有待我們去開發其所隱含的知識。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alohas@archive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