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特蒐-故宮「台灣近代化」的檔案與我

故宮「台灣近代化」的檔案與我

爾來報載兩岸故宮正面接觸,促使雙方攜手合作將彼此典藏國寶以特展方式呈現國人面前,而故宮同仁又如何因整理檔案,誘發民國88年10月辦理「台灣近代化足跡」特展的契機,且由本文ㄧ說分曉。

◎作者:林天人,摘錄自《檔案的故事第三集》
(台北市:檔案管理局,民94),頁39-44。

民國八十七年我到故宮報到上班,一開始分配到圖書文獻處工作;當時故宮積極推動文獻檔案掃瞄,因此最初的工作即以整理校對清宮檔案為主。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以其珍藏圖書檔案而著稱,檔案部分全部典藏近四十萬件。其來源分類,重要的有:宮中檔硃批奏摺、軍機處檔、內閣部院檔及史館檔等四類;另有官書、滿蒙藏文史料等。

在整理檔案過程中,我特別注意到關於台灣部分;這也是我後來辦理「台灣近代化足跡」特展的契機。其實檔案中並沒有「近代化」一詞,我是從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等人連續上奏建設台灣一事中,歸納這一段台灣歷史的腳步。當初我考慮提出台灣「近代化」一詞來策劃展覽,是相對於當時中國與較早之前台灣「傳統的」、「保守的」情況而提出的;我認為「近代化」意味著以往的風俗機制,必需隨著改變以適應新環境的需求。近代化的內涵,包括了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各方面,是一種整體而全面轉變的過程。「近代化」的概念,自二十世紀被提出後,就快速地在學術界傳播開來,並廣被接受。

其實在晚清同治年間(1862~1874)的「自強新政」,應該視為中國之步向近代化的開始。當時中國面臨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外患,一些有識之士體認到,這是中國「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遭遇了「數千年未有之強敵」;而滿清王室無力應付這種變局,於是國內改革圖強的呼聲此起彼落。從「中學」、「西學」的體用之論到「全盤西化」的主張,朝野之間喊得震天價響;在國防軍事方面,西方的船堅砲利更震驚了國內的保守勢力,一時之間洋兵洋操完全取代了傳統的軍事訓練。此時整個滿清王朝露出近代化的曙光,氣象似乎為之一新。但是接踵而來的外患與外侮,使得中國近代化的腳步中輟了。
而當時台灣的地位,也就在這一波波的改革聲浪中,讓一些有識之士警覺到存在的重要性;另外,外敵直接威脅台灣,亦為加速清廷推動台灣近代化腳步的重要因素。由於台灣地位特殊,從十七、八世紀海上霸權時代興起以後,西方國家莫不以佔領台灣以控制遠東為首要目標。清朝中葉以來,英、美、法等國均曾對台灣表示過強烈的企圖;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社事件」,日本更以「護僑」為名,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日本的目的在於染指台灣,同時藉此測試清廷捍衛台灣的底線。於是經由幾位饒富識見的大臣紛紛上書,力陳治理台灣實有利於鞏固東南海疆,「台地向稱饒沃,久為他族所垂涎,……台灣海外孤懸,七省以為門戶,其關係非輕」;「七省」,即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直隸、奉天,為中國全部之海防。並期望「奉一隅之施,為全國之範」,台灣遂跨出了近代化的腳步。

在台灣近代化的過程中,出現過幾位代表性的人物,如沈葆楨、王凱泰、丁日昌、吳贊誠、岑毓英、劉銘傳、邵友濂,其中以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尤為箇中翹楚,這三位對於台灣近代化的成就,分占奠基、承啟與發皇的功勞;經過這幾位努力經營,台灣終於在清光緒十一年(1885)建省,成為中國第二十個行省;劉銘傳擔任台灣省的第一任巡撫。經營期間,用心之勤,正如劉銘傳自謂:「恨不能倍日經營,保固海疆門戶,前車不遠,後患方長,不敢視為緩圖,致資強敵」。

台灣的「近代化」與台灣的「建省」互為表裏,清廷致力於台灣近代化的目的,在建設台灣於整個中國海防樞紐地位。建省的目的,在於政治上提高台灣的地位;改置行省,使台灣成為地方行政最高單位,加強政令的效率。在沈葆楨主持台政時期,曾奏請將福建巡撫移駐台灣,如此事權可以歸一,政事不致稽延。但巡撫負有督勵全省各地方之責,不宜常川駐台;為了兼顧,從光緒元年(1875)十月起,每年冬春駐台遂成定制。這對建省事業而言,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歷任駐台官員在推動台灣近代化,所執行的政策,舉其大犖如:一、開山撫番政策:縮短漢番之間的距離,藉以民心一同,以「杜絕覬覦」。沈葆楨認為:「欲開山而不先撫番,則開山無從下手,欲撫番而不先開山,則撫番仍屬空談」。因此,歷任官員莫不以開山撫番、安定秩序為治台首務。二、建設籌款,積極整頓財政:治台時期,丁日昌曾困於經費而致政策停頓,落得「議論太多,無一件辦到,時人頗相譏刺」的下場。劉銘傳引以為戒,因此治台初期他即一面清丈、一面重訂賦則;仿一條鞭法,刪繁就簡。如此使得台灣原額賦銀頓時增加近四倍。另重訂稅收,經過整頓後,收入年年增加,最後年收合田賦近五百萬兩之多。三、國防建設:台灣雖為中國海疆門戶,但澎湖「非獨全台門戶,實亦南北關鍵要區。守台必先守澎,保南北洋必需以澎、廈為筦鑰」、「所以台澎之防,豈特台澎,所以固吾國也」。因此,建設台灣是從大的戰略方向考慮。四、交通建設:此項經略分成海路與大陸及海外東南亞等地的聯繫,另島內陸路內部的聯繫。交通與近代化的關係自不待言;李鴻章甚且認為中國如有鐵路與鐵甲船,以樹立國家聲威,外人即不敢輕易動手。五、經濟建設:煤礦的增產、油礦的開採與台地名產硫磺、樟腦,都在這一段時期經由官營而逐漸步上軌道。農、商方面,藉由經濟作物而開始拓展國際貿易;商務增加了都市的發展,到了劉銘傳在台時期,台北已具有近代都市的規模。六、科學技藝與教育的提倡:新式學堂的設置是最具慧識與富強根本之所繫。新式教育培養各式人才,各領域的人才在台灣近代化過程中都扮演尖兵的角色,再由他們的觸角伸向各個層面。

藉著策劃展覽的機會,我認真思考檔案所記錄的歷史痕跡;從檔案中,我們看到歷史曾給台灣很好的機會;一些治台官員,對於經理台灣莫不用心,因此也為台灣奠下近代化的基礎。這些資料在前輩學者研究台灣史的論述中,或都已引用,但從文獻檔案的摩挲中,我所體會到思古與感傷,卻遠超過閱讀任何歷史學家對這段歷史的研究論述。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alohas@archive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