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知識+-洲聯邦檔案實體保存標準概述

檔案蟲菌害型態介紹

檔案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資產、也是歷史發展的憑證,應予妥善維護及保存。本文旨在概略介紹紙質類檔案常見的蟲菌害受損類型,以供各界進一步瞭解蟲菌害的實際情況,及後續的修護處理工作,達到妥善保存重要知識資產的目的。

◎資料蒐集:檔案典藏組

檔案在典藏的過程中,可能因環境不佳、年代久遠會產生劣化現象,更甚者造成蟲菌孳生,使得檔案受損嚴重、保存狀況急遽惡化,由於檔案遭受蟲菌感染而產生的受損狀況不一,若能對檔案蟲菌害受損常見的型態有初步瞭解,再加上平日確實對檔案保存狀況進行查檢,有助於即早發現問題,規劃進行後續的修護及防治處理工作,達到妥善保存重要知識資產的目的。

一、蟲菌害類型:

檔案遭受蟲害及菌害所產生的受損情形,可說是完全不同,大致從受損檔案的外觀就可以判別出來,就兩者的損害型態說明如下:

(一)蟲害
昆蟲對材質的破壞依其口器形狀侵取之方式而異,有些受損證據可在受害材質附近發現。綜合各種昆蟲產生的危害特徵,有以下幾個類型:
1.啃食材質表面,嚴重時會造成大片缺損:如蟑螂、衣魚、書虱,其食痕很類似,體積很小除非數量很多,不然不易看出危害痕跡。

檔案遭受蟲蛀之情況

圖1:檔案遭受蟲蛀之
資料來源:檔案管理局

2.穿孔:竹粉蠹或棕色粉蠹等是竹、木的害蟲,會蛀成直徑約1毫米大小的孔洞,但是對紙、紙板、書籍等也會蛀穿。煙甲蟲、檔案竊蠹、藥材甲蟲等,對書籍、紙類、木材等,也能穿孔,通常貫穿紙堆形成如隧道般的蛀孔。

檔案遭受蟲蛀之情況

圖2:檔案遭受蟲蛀之情況
資料來源:檔案管理局

3.結構破壞:有些昆蟲危害嚴重時常會將材質結構破壞殆盡。失去一件物品的完整性或立體的支撐能力,尤其白蟻危害最具代表。
4.蟻土沾附:白蟻中的工蟻以蟻土築成蟻路而活動其中。蟻路的存在可以保持白蟻所需的濕度,若蟻路被破壞,則白蟻會失水而死,但也因蟻土而嚴重污染了材質。
5.分泌物污染:有些昆蟲會分泌有顏色的物質而污染材質,如蟑螂等。
6.昆蟲的肢體、蛻皮、筒巢、卵鞘等污染:昆蟲生長期間的蛻皮、成蟲死亡後的肢體或衣蛾的筒巢、蟑螂的卵鞘,留存在檔案旁。
7.從蛀孔拋出粉屑,堆積在孔洞之外。
8.咬斷纖維:當織品受到衣蟻或地毯甲蟲危害時,昆蟲會咬斷纖維造成破孔。
9.蟲糞污染:食痕和蟲糞也可幫助判斷害蟲之種類。蟲糞的顏色會因食物而不同,故判斷時需依其形狀來辨認。如蟑螂的糞便呈條狀和不規則小狀物混雜狀態,且因其蟲糞含聚集費洛蒙(aggregating pheromone),故有蟲糞的地方會有許多蟑螂聚集。

(二)黴菌

1.產生有機酸,使材質受酸腐蝕
黴菌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酸,使得周圍環境的酸度增加,材質受到酸腐蝕。酸可以快速水解纖維素,使得纖維素的長鏈結構斷裂,使得紙質強度下降而脆裂。
2.菌落產生色素
有些黴菌在代謝過程中產生色素,不同種類的黴菌產生的色素顏色各異,有紅、黃、橙、綠、青、藍、褐、黑等顏色。
此外,常見到一種黃褐色的斑點,稱為褐斑。褐斑可能有幾種發生的原因,但其中一種原因是由黴菌引起的。係因產生褐斑之黴菌將紙張纖維素分解為葡萄糖。此外,還有這些黴菌分解紙質的纖維素產生了葡萄糖及寡糖類,以及代謝產物的胺基酸及有機酸,三種經莫納反應(Malliard reaction)形成一種黃褐素的物質(melanoidin)。
黴菌產生的色素造成視覺上的影響,但暫時還不會造成紙質毀壞至蕩然無存,不過此時表示文物的保存環境不佳、濕度偏高,應即時改善。
3.長霉部位發潮、發黏
若發現檔案長霉,實際上已經長了很多黴菌,單個黴菌肉眼是看不見的,由於很多黴菌的菌體聚在一起,它們產生的黏性物質,使得這些部位變軟、發潮、發黏,散發出難聞的霉爛氣味,時間一久,還會使檔案黏在一起,形成檔案磚。
4.新陳代謝產生熱量,加速破壞材質
黴菌能將某些有機物質澈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出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供黴菌生命活動的需要,另一部分能量則以熱的形式散發出來,因而使得檔案生霉的部分變熱、變潮。由於這一部份濕度增大和溫度升高,進而促使黴菌生長繁殖加速,材質被加速腐蝕破壞,形成惡性循環。
5.分泌分解?,將材質分解
黴菌可以分泌胞外?將組成檔案的主要成分:纖維素、蛋白質、澱粉等大分子物質水解成小分子物質,並將其吸收使用,致使檔案材質的機械強度迅速下降。

二、因應措施

一般來說,對於保存年限較長的檔案,需擬定清查計畫,由專人定期翻閱檔案並檢視保存情況,觀察是否遭受昆蟲蛀蝕或有無黴菌感染之現象。此外也要檢查環境的溫溼度等保存條件是否正常,定期偵測可以提早發現問題,若是發現蟲害,可使用補蟲陷阱輔助大部分人員不在場的偵測,並將偵測結果彙整成紀錄,以充分瞭解蟲害防治的現況,檢視蟲害時需要戴著口罩與手套,並穿著工作服。同時應準備軟鑷子、手電筒、放大鏡、記錄簿、裝有70%酒精的小瓶或小塑膠袋收集蟲樣;大塑膠袋可以裝疑有昆蟲感染之檔案。必要時準備羊毛刷或吹氣球作簡易清理。
黴菌斑點的成因源於黴菌的菌落,因此斑點成圓點狀,黴菌斑點直徑也不至於超過0.5公分以上。黑色的斑點不易辨認,因與污漬相似難以分辨;若是白色斑點且正在生長繁殖的黴菌,一般以肉眼見到菌絲表示黴菌正生長活躍。檢視疑似感染黴菌之檔案時需要戴著口罩與手套,並穿著工作服。同時應準備軟鑷子、手電筒、放大鏡、記錄簿、大塑膠袋(裝疑似感染黴菌的檔案)。另外可以準備如驗鈔筆之紫外燈筆或紫外燈,薄的紙張長有褐斑或黴斑者,可以紫外燈檢視看到螢光反應;若是厚紙,則不易見到螢光反應。

參考資料
《檔案保存維護手冊03-紙質類檔案蟲菌害防治處理》。台北市:檔案管理局,民93。

洲聯邦檔案實體保存標準概述

檔案為文化及歷史的重要紀錄,更是全民之共同資產,為求妥善維護檔案以供應用,檔案之典藏極為重要,澳洲國家檔案館為協助各機構選擇適當的檔案典藏環境,制定了澳洲聯邦檔案保存標準,本文係針對此標準作一概述介紹。

◎資料蒐集:檔案典藏組

壹、前言

澳洲國家檔案館自1995年起,針對聯邦政府檔案的保管及儲存提出一連串重大的變革,依據新的政策,澳洲國家檔案館將不再儲存保存年限較短的定期檔案,各機構必須自行負責保存年限低於30年檔案之典藏責任,或委由檔案保存服務供應商代為保管。1998年起,檔案館開始於收費的基礎之下,為各機構保管保存年限超過30年以上的定期檔案;或是由各機構自行尋找合適之廠商儲存檔案。為了協助各機構選擇符合條件的廠商保管其定期或長期保存之檔案,檔案館出版了一本「具短期保存價值之聯邦檔案保管及保存指南」(Arrangements for the Custody and Storage of Temporary-value Commonwealth Records),並且制定了相關的採購指南-BG240(Buyers’ Guide 240)併供參考。

BG240使機構能夠選擇合適的檔案保存服務供應商,同時,降低了檔案保存及政府保管的風險,其中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標準,包括保存地點的選址、庫房的設計、施工、環境條件控制、災害預防及安全防護措施等項目,2000年底澳洲國家檔案館針對BG240進行檢討後,發展出澳洲聯邦實體檔案保存標準(Standard for the Physical Storage of Commonwealth Records),目前該標準施行之版本為2002年12月制定完成。

貳、內容概述

該標準針對檔案典藏環境的要求共分為七大主題,包括一、典藏地點;二、環境控制;三、檔案架及容具;四、安全維護;五、災害防護;六、謹慎處理;七、檔案可及性;該標準針對每一議題皆提列原則以及詳細說明,目的是希望能提供一個確切的標準,以供各機構作為評估內部保存設施,或委託廠商時的審選標準。另外,該標準分列三大類不同之檔案控制最低標準,包括位於熱帶環境產生未屆30年之檔案、位於非熱帶環境產生未屆30年之檔案以及已產生超過30年以上之檔案,各機構可考量自身情況及特殊需求,做出明智且合適的選擇。有關該標準所列之七大典藏原則及最低標準大要,概述如下:

一、典藏地點:檔案典藏環境位置及設施都應避免已知的危險,並且便利使用者應用。其最低許可標準包括:

(一)該機構之代表人員已實地探訪勘察,確認該位置適合檔案保存。
(二)該位置避免已發生過、或潛在足以危害檔案之災害,包括洪氾區,或附近有易燃料倉庫和工業設施等。
(三)該地點之建設和服務(如水電)符合澳洲建設標準和守則,並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統,如大樓的屋頂排水良好,可確保雨水迅速順利排出,加以平日定時的保養維護,以防止水溢出或堵塞。
(四)該庫房設施是完全密封防水、防塵及防潮,且可避免禽類和其他害蟲進入。
(五)建物或庫房區域應有完善的監控設施,便於安全維護之管制。
(六)庫房區域環境應適合用於保存檔案及圖書,並且與建物內部可能造成檔案損害之設施隔離,包括避免緊鄰茶水間、洗手間或是機房等。
庫房選址的同時,應針對該環境進行地理環境的鑑選,避免可能發生之災害,且於建物設計時,應確保其設施及環境適合檔案典藏,將可預期之風險降至最低並可隨時監控管理。

二、環境控制:檔案應保存於適合其型式和保存期限之環境條件。其最低許可標準包括:

(一)檔案必須進行評估,以便於提供合適之保存環境,評估之項目包括媒體形式、保存年限及檔案狀況等,皆為環境控制之考量因素。
(二)檔案在其保存期間內,儘可能依據形式及特性判斷其所需的環境條件,並儘可能依據核定之標準保存,直至移轉到國家檔案館保存或屆保存年限辦理銷毀為止。
(三)檔案保存區域應通風、隔熱,並避免陽光直射,以維持穩定的環境條件,相關環境條件需進行定期監測並紀錄,以便追蹤。
(四)檔案保存區域應裝設空氣過濾系統排除灰塵和其他微粒,如酸性和氧化氣體。

三、檔案架及容具:選用適於保存的檔案架、設備及容具保護檔案,以防止檔案保存狀況惡化。其最低許可標準包括:

(一)檔案保存區域之設施、容具和設備需符合職業健康和安全的要求。
(二)檔案保存區域應具有足夠的樓地板荷重力。
(三)在必要的情況下,檔案保存應避免使用有遺失風險之載體,以防止檔案遺失或損毀。
(四)儲存容具必須是乾淨、狀況良好,且與所需儲存之檔案的媒體形式及保存年限相符合。

四、安全維護:有關檔案保存區域之設施、檔案應用等相關紀錄應予以保留,以便維護及追蹤其安全性、控制條件及可及性。其最低許可標準包括:

(一)檔案保存區域和相關設施必須進行監測、檢查及定期維護。
(二)相關的安全維護政策和標準應透過各相關單位之溝通協調後明確訂定。
(三)針對檔案保存空間必須進行人員的控管,只有經過授權之人員可以進出管制區域。
(四)檔案複製儲存作業之程序必須依據核定的標準執行,以保障檔案之安全性。

五、災害防護:應建立和維持災害應變計畫,已確保災害發生時,進行風險管理,將風險降低至最低程度。其最低許可標準包括:

(一)現行之災害應變計畫應涵蓋現有之每一保存區域、典藏檔案及所有工作人員。
(二)依據各工作人員之職責,清楚劃分權責,並透過災害應變演練之訓練確實執行。
(三)風險管理之識別項目及防範措施,應納入庫房管理作業計畫,並於平日即進行監控及記錄。
(四)消防設施,包括熱煙霧檢測、火災警報器、滅火器及自動滅火裝置等,且應符合AS2118之標準。
(五)災害復原作業,應依據災害應變計畫進行清查後,接續檔案修護及整理工作。

六、謹慎處理:檢索及查閱檔案之區域應有適當管理及監測,防止造成檔案之受損及惡化。其最低許可標準包括:

(一)應訂定符合職業健康和維護檔案安全之法規、標準和行為守則。
(二)應經過相關單位之明確溝通,確切地訂定檔案運送、調閱及應用政策及標準,且相關程序需隨時進行監督及記錄。

七、檔案可及性:檔案應透過合適之查檢工具,使得檔案之管理相關資訊可檢索及查詢,便利管理人員管理。其最低許可標準包括:

(一)檔案保存位置應透過合適之檢索工具,使其易於存取和檢索。
(二)確切執行文件管理工作,對於檔案之調閱及存取詳實記錄,以確保能便利快捷的查找及檢索。
(三)若無國家檔案主管機關之批准,檔案資料不得移往澳洲領土以外之區域。

參考資料
澳洲國家檔案館網頁。<澳洲聯邦實體檔案儲存標準(Standard for the Physical Storage of Commonwealth Records)>。http://www.naa.gov.au/Images/standard_tcm2-1042.pdf(98年2月4日檢索)。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alohas@archive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