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特蒐-牛、豬、雞、鴨登陸臺灣

牛、豬、雞、鴨登陸臺灣

臺灣向來以美食聞名,這些作為食物原料的蔬菜、水果、家畜與水產品是怎麼來到臺灣的呢?臺灣現有食材大部分是自島外引入品種再加以培育、改良而成。當我們翻閱古老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檔案,便可清楚看到這些物種被帶到臺灣的歷程。……

◎作者:曾品滄,摘錄自《檔案的故事續集》(台北市:檔案管理局,民93),頁13-16。

臺灣向來以美食聞名,只要到夜市走一遭,就可吃到許多可口的小吃。這些小吃不僅烹調方式五花八門,其所使用的食物材料也相當多樣化,包含各式各樣的肉類、海鮮、蔬菜、水果等。臺灣之所以能夠以美食聞名於世,食物材料種類繁多正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然而,當我們在食用這些食物的時候,可曾想到為何臺灣有這麼多的食物原料呢?這些做為食物原料的蔬菜、水果、家畜與水產品是怎麼來到臺灣的呢?除了臺灣原產之外,其中更有一大部分是自島外引入品種再加以培育、改良而成。舉凡牛、羊、豬、雞、鴨、鵝、火雞等家畜,鰱魚、草魚、吳郭魚等魚產,柑橘、文旦、荔枝、梨子、蘋果等水果,以及我們現在食用的大部分蔬菜,幾乎全是自外地所引入。引入的來源有中國大陸、東南亞、日本、歐洲,以及遙遠的美洲,幾乎遍及全世界。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物種被引入臺灣的時間,不只是在科學已經發達、交通十分便利的日治或戰後時期,早在三四百年前,當大航海時代開啟的時候,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物種,即已隨著帆船的往來大舉登陸臺灣。

當我們翻閱古老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檔案,便可清楚看到這些物種被帶到臺灣的歷程。西元1624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為了貿易需要佔領臺灣,並在臺灣興築熱蘭遮城做為統治中心,派駐官員、軍隊、傳教士等,當時在臺的荷人官員為了統治需要,曾撰寫許多的日誌、報告、書信,如《巴達維亞城日誌》、《熱蘭遮城日誌》等,記錄當時臺灣的貿易、物產、軍事活動、原住民、漢人移民的種種事跡。現在,這些日誌、報告、書信資料,都已被當作重要的檔案,保存在荷蘭國家總檔案館中。雖然這些資料是以古老的荷蘭文寫成,一般人無法閱讀,但經過多年來若干日本與國內學者的努力,將這些檔案翻譯成日文或中文,想要閱讀這些檔案已不是困難的事。

荷人或漢人如何將島外的物種引入臺灣並加以培育呢?據檔案描述,當荷人居住在臺灣的時候,他們的食物原來都需要靠帆船從遙遠的巴達維亞(今印尼的雅加達)、暹羅(今泰國)或是歐洲運來,包括醃肉、葡萄酒、烈酒、稻米、奶油;漢人移民的飲食方式和荷人略有不同,除了食用稻米外,他們喜歡喝麥酒、吃豬肉、羊肉、雞、鴨,食用蔥、豆子、花生、西瓜等蔬果,這些食物原來也都需要自中國大陸運來。但是當居住在臺灣的荷人或漢人人數愈來愈多的時候,為了確保食物來源,他們不得不改變供應方式,以就地生產的方法來提供必要的食物。荷人首先穀勵漢人種植稻米,這些稻米的品種與原住民種植的爪哇種稻米不同,是漢人自中國帶來的秈稻稻種。除此之外,荷人也在臺灣設立牧場,將帆船運來的牛和綿羊,飼養在牧場裡,據《熱蘭遮城日誌》載,到了1640年時,荷人設立的牧場裡已有一千三百頭牲畜。至於漢人,除了種植稻米外,也從中國大陸或是澎湖載來小麥、西瓜、蔥、花生、豆子、牛、豬、山羊、雞、鴨甚至驢子,這些物品或牲畜,除了供食用或勞役外,也有許多是做為繁殖之用,因此載來的家畜都是活生生的。如檔案記錄,1647年4月時,兩艘來自澎湖的帆船即載來了三十頭牛、十一隻豬、二隻山羊、七十隻雞,以及十五擔的鹽。

有趣的是,漢人飼養這些家畜的時候,因為和荷人的飼養方式不同,也曾因此引發雙方的不愉快。如1639年的檔案即描述,荷蘭人抱怨漢人將豬隻養在房屋後面,導致整個市鎮臭氣沖天,因而命令漢人將飼養的豬遷到他處。但這道命令使漢人感到不滿,因為這會造成飼養上的不便,在漢人不斷地陳情之下,荷人只得收回這道命令,讓漢人繼續在房屋後面養豬。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alohas@archive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