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知識+-攝影底片數位化

攝影底片數位化

攝影底片數位化
攝影底片數位化

攝影是人類用以表現日常及記錄當下的一種常用方式,過往習以膠卷底片拍照留念的那段時光裡,底片代表著記憶,而今這些回憶恐隨著科技進步而消逝,但也因設備與技術的發明及研究,讓膠卷底片轉化為數位形式保存,進而透過網路與他人交流,本文將分享目前常見的轉化方法。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典藏組副研究員 郭姿妙

壹、前言

說到拍照,大多數人會拿出手機、打開相機APP、對焦物件、調整亮度、按下拍照鈕,不用幾分鐘就可以完成,還可以上傳到網路上,與朋友們分享日常,也留下個人的生活點滴。但在數位相機或手機發明和普及之前,人們想要記錄當下,就得仰賴傳統膠卷底片相機,主要是利用膠卷底片感光性,藉由鏡頭及光圈,透過觀景窗將所見景象拍攝下來的攝影術。完成拍攝之底片,還得經由暗房沖洗及相片沖印程序,手續完成後,才能看到我們所熟知的幻燈片或是相片。由於負片膠卷底片具有可重複沖印之特點,早期沖印店會將底片在相片沖印完後歸還顧客,以便後續若有需求時可再次沖印,因此,只要好好保存,就能透過底片,藉由傳統沖印使影像再現。不過,現今傳統膠卷底片攝影已經式微,昔日林立的沖印店已轉型,隨著數位化時代來臨,這些舊有的膠卷底片,也能透過數位轉生術-數位化作業,轉化成數位影像,使其在電腦資訊世界中,應用更便捷,且傳播範圍無遠弗屆。

貳、膠卷底片

在進行數位化前,須先瞭解各種膠卷底片,有助於數位化軟體及工具之選用。膠卷底片可依類型、顏色及規格來區分,依類型及顏色如下表所述:

  類型 顏色
膠卷底片 正片/幻燈片(Positive/Slide) 黑白、彩色
負片(Negative) 黑白、彩色

若依規格可分為:116、120、220、620、127、126、135、828、APS、110(如圖1、圖2及圖3),其中135(24×36mm)及120(56×42mm、56×56mm、56×67mm)為最常見(註1)。除了膠卷底片外,另外,還有常用的片裝底片-X光片。

圖1 膠卷底片規格(註2)
圖1 膠卷底片規格(註2)
圖片出處:The Darkroom
圖2 上為135黑白負片、下為135彩色幻燈片
圖2 上為135黑白負片、下為135彩色幻燈片
圖3 左為120彩色負片、中為120彩色正片、右為120黑白負片
圖3 左為120彩色負片、中為120彩色正片、右為120黑白負片

參、數位化方式

一般而言,膠卷底片數位化常用方式包括:數位掃描(圖4)及數位拍攝,前者是利用平臺式數位掃描設備及其內附軟體進行數位化,而後者是利用數位相機翻拍底片原件,再經由軟體進行後製。兩者各有其優缺點,包括:處理速度、設置環境、硬體限制及影像完整性等方面,以下將逐一說明。

圖4 底片數位掃描設備
圖4 底片數位掃描設備
  • 一、處理速度及設置環境

    針對同一種底片類型進行數位化時,例如:幻燈片,就單張處理速度來看,數位拍攝優於數位掃描,但數位拍攝會因為不同環境光源而影響拍攝成果,相較於數位掃描設備環境而言,較為不便。雖然,目前可以利用手機或是平板相機進行翻拍(如:Lomography Smartphone Scanner、Ion Audio iPICS2GO)(圖5),但受限於行動裝置內建相機像素關係,其影像品質不如數位拍攝或數位掃描理想。

    圖5 利用手機及平板翻拍膠卷底片
    圖5 利用手機及平板翻拍膠卷底片
    圖片來源:Adam af Ekenstam
  • 二、硬體限制

    若遇到底片類型為負片時,數位相機除少數內建負片數位轉換功能外,其餘皆需經由軟體進行負片轉正片程序。轉換時會遇到負片基本身橘紅色之影響,若利用軟體自動轉換之運算結果,即會得到其對比色,也就是藍綠色,因此,需單一就紅(Red)、綠(Green)、藍(Blue)三色,分別在軟體中進行調整,整個負轉正程序相對耗時。

  • 三、影像完整性

    進行數位拍攝時,會將鏡頭調整至能容許實體物件之最大範圍,但同樣是135底片,有可能因為拍攝時特殊需求或沖印程序因素,使每張底片片幅尺寸略有差異,而在進行數位拍攝時,會利用片夾固定底片,但由於實體原件底片片幅尺寸不一,將使部分影像被片夾遮蔽,即便不用片夾,也可能需要隨著每張不同尺寸的底片而調整相機與底片間距,以確保所拍攝影像之完整性,一旦相機位置變動,燈源也需一併調整,因此調整工序費時。

    綜上所述,若針對大量且同時又有各式各樣底片需進行數位化時,平臺式底片掃描是比較便利且有效率的數位化方式。而平臺式底片掃描設備,除考量經費及放置地點等因素外,可依底片大小,選擇支援合適掃描範圍之機型,例如:A3掃描平臺能掃描的底片張數或是範圍比A4必然來得多且大,但價格卻也相較昂貴許多。此外,光學解析度是另一項考量重點,光學解析度是指掃描設備之感光元件實際所能感測之解析度數值,與透過軟體數學運算方式不同,例如:一臺光學解析度1200的掃描設備,若欲藉由掃描得到解析度2400影像時,因掃描設備實際上僅能感測到解析度1200,其餘1200則是掃描設備軟體利用數學運算方式來補齊,所以,最後得到並非真正解析度2400的影像。另外,若底片為特殊規格,例如:X光片,雖然一般底片掃描設備也能掃描該類底片,但由於X光片原件整體亮度並不平均,暗部處較黑,所以,為取得品質較好的影像,可利用X光片專門掃描設備。

肆、結語

攝影底片是記憶的載體,一幅幅畫面的瞬間,往往訴說了許多故事,但隨著時間流逝,這些底片由於沒有適當的讀取方式,甚至由於環境溫度與濕度不佳等劣損因子影響,使得底片本體結構逐漸崩解,無法重現其所載影像。但現今科技發達,數位化方式及設備推陳出新,為珍貴的底片帶來重生。因此,若手上已有劣化情形的底片,應儘速進行數位化,進而保留最多及品質較佳的數位影像。

 
 
註釋
參考資料
  1. 徐明景。《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影像資料》。臺北市:數位典藏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民100。
  2. Lomography. Smartphone Scanner, https://shop.lomography.com/tw/smartphone-scanner. ( accessed June 10, 2019).
  3. Nikon. Nikon D850, https://www.coolpix.com.tw/specialsite/D850( accessed June 10, 2019).
  4. ki_min。〈Nikon ES-2 底片翻拍組 讓珍貴回憶在數位時代重生〉,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8&t=5492642(民108年6月19日檢索)。
  5. 洪裕杰。〈何謂DPI、光學解析度、軟體解析度〉, http://www.ctk.com.tw/jackweb/graphic/Scanner/IntroDPI/indexc.htm(民108年6月19日檢索)。

本電子報所載國家檔案資料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cc創用 3.0 臺灣授權條款釋出,同意授權予不特定之公眾以重製、散布、發行、編輯、改作、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出、公開傳輸、公開展示之方式利用,以及創作衍生著作。

 
歡迎您對檔案樂活情報提出寶貴建議,請聯絡:alohas@archives.gov.tw